马里乌斯·詹森(Marius Jansen, 1922-2000),哈佛大学博士,普林斯顿大学荣誉教授,日本史、中日关系史专家。1969年创立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系,并担任首任主任。1999年成为首位获得日本文化功劳者称号的外国人。《剑桥日本史》主编,代表作有《日本人与 孙中山》 (1954)、《坂本龙马与明治维新》(1961)、《日本人的世界观》(1975)、《日本和中国:从战争到和平,1894—1972》(1975)、《德川时代与中国文化》(1992)、《现代日本的形成》(2000)等。
柳立言,普林斯顿大学博士,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宋代法律和社会史,著作包括《宋代的宗教、身分与司法》《宋代的家庭和法律》等。
《剑桥日本史》主编凝练之作,三个人物串起日本两百年变化
★ 日本如何看待世界,就决定它如何行动——日本在近代以及现代的迅速转身,背后都是对世界的认识发生转变。18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从中国的巨大影子中转身,瞥见兰学所代表的西方文化之光;19世纪70年代,他们派出一波波官员、学生,学习欧美的制度、技术与经验,并努力将日本建设为西方式强国,成为东亚乃至亚洲的领袖;20世纪70年代,在二战的挫折后,日本转身变成经济强国,此后却似乎迷失了方向。
★ 三个人物故事,勾勒近代日本的大转向——一位日本的中医突然想去亲自看解剖结果,如同一只蝴蝶扇动翅膀,最终带来整个日本学习西方的风暴;一位跟随使团出行的秘书欣喜于国家最终成为欧美列强中的一员,却因为论文对天皇不敬而失去职位;一位记者往来欧美、中国与日本,谋求合作,却见证了二战中日本的暴行。詹森用三个不那么显赫的人物,串起了日本近现代的剧变。
★ 《剑桥日本史》主编詹森凝练之作,了解近代日本的应读之书——詹森选择三个人物,以三场演讲的形式凝练地讲述日本两百年的变化,文笔流畅,语言生动,真正的大家小书。
★ 图片中的日本近现代史——精选四十余幅图片以配合文章内容,从石器时代器物,到2017年安倍访美,形象讲述出日本两百年的转变。
从18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詹森以精简的笔触,举重若轻地刻画了两百年间日本世界观的演变。所谓世界观,在这里指的大概是文明对于自身在世界秩序中角色或者位置的认识。选择的人物也很有意思,他们并非置身于各自时代舞台的正中央,却或多或少具有精英的身份。作者虽未...
评分一 马里乌斯·詹森(Marius B. Jansen,1922-2000)所写的《日本的世界观》(Japan and Its World),是一本旧著,初版于四十年以前。书的副标题叫“两个世纪的变化”(Two Centuries of Change)。题目很大,副标题也很大,我书评的题目也不得不起得很大。他讨论的是1770年代...
评分要想厘清20世纪前30年日本的世界观,看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詹森坦言自己尚不确定,假如詹森这样的日本史专家都不确定,那么恐怕没人能说得清楚——一个世界上最善于学习的民族,一个已经迅速崛起的国家何以跌入战争的深渊。 没有什么比只知道结果,却不知道原因的事情更令人懊...
评分一 马里乌斯·詹森(Marius B. Jansen,1922-2000)所写的《日本的世界观》(Japan and Its World),是一本旧著,初版于四十年以前。书的副标题叫“两个世纪的变化”(Two Centuries of Change)。题目很大,副标题也很大,我书评的题目也不得不起得很大。他讨论的是1770年代...
评分这是研究日本问题的必读书。追溯了日本与外界互动交往的历史和心路历程。从这些民族心理和世界观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推动修改宪法和强化武装力量的文化因素。 二战以后的日本,虽然逐渐走向经济强大,对于以前的老大哥中国早已不屑一顾,对于新大哥美国也是由仰视变为平...
短短三讲,一百多页的书勾勒出日本近400百年来的世界观变化,以三位前瞻性的核心人物故事来代表:衫田玄白、久米邦武、松本重治。日本,自从16世纪“兰学”兴起后,逐渐摆脱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像明治时代的久米邦武,代表政府出国考察世界不同国家,撰写岩仓使团报告,建议学习西方,也是有6世纪那种遣唐使的求知精神。二十世纪30年代陷入军国主义,用帝国主义殖民想解决现代性的问题,是一个无法被原谅的错误。二战后又经历了经济腾飞,成为前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本小书能深入浅出解释了过程中的转变,凸显作者学识渊博。
评分1976年在美国两百周年国庆时在华盛顿某大学的三篇演讲稿,分别选三个时期的日本代表人物展开,18世纪70年代是学习西医的杉田玄白医生,19世纪70年代是出使西方的岩仓使团书记官久米邦武,20世纪70年代选国际机构负责人松本重治;书很薄但体现作者一代日本史大师风采,不琐碎空谈从一棵树看树林,不孤立谈日本而是世界视角;幕府统治的封闭性被打破后对西方文明的认知和认同超越对中华文化的追崇;全面考察西方各发达国家后对日本道路发展启示性强;一战后日本彻底抛开中国追随英国联盟再抛弃加入华盛顿体系再放弃投入德意怀抱尝到战败苦果再重建国家;
评分三个世纪间,日本认识、加入、参与世界,并构建起它自己的世界。篇幅很短,封面设计好看。
评分刻画了日本世界观演变的轨迹,举重若轻。所谓世界观,在这里指的大概是文明对于自身在世界秩序中角色或者位置的认识。选择的人物也很有意思,他们并非置身于各自时代舞台的正中央,却或多或少具有精英的身份。作者虽未明言,却可以推测出作为主题的“世界观”与精英群体借助“知识”这一中介所产生的紧密关联。詹森把明治时期大量政府高官的出国访问、观察视为理解日本性格的一个范例,并且颇为自信的指出,尽管有30年代以后对于世界的背离,但只要调试路径,寻求教化的热情便会再次占据主导地位。詹森试图阐明,在这一现象背后是日本直面世界巨变过程时惊人的反应和适应能力。这里自然会带来如何解释日本问题军国主义的。幸而,詹森通过寥寥数语所概括出的理由,均是有说服力的。
评分很薄的书,不到两个小时就看完了。成书年代比较早,但很多观点非常有意思。“真正在讨论的是思想本身,而不是思想来源。” 这种跨越民族与偏见的就事论事的精神,正是目前国内所缺乏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