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想1996—2008

贾想1996—200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贾樟柯,中国第六代导演的代表性人物;2006年,故事片《三峡好人》获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美国《纽约时报》评价他为“当今世界40岁以下的最佳导演”。

生于1970年,山西省汾阳人。1993年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blog)文学系,从1995年起开始电影编导工作。1998年,其处女作《小武》获柏林电影节青年论坛大奖,国际电影界称他为“亚洲电影闪电般耀眼的希望之光”。2004年,获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骑士勋章。2006年,故事片《三峡好人》获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逐渐被国际公认为当代电影大师。至今为止,《三峡好人》一片已经获得超过40个国际奖项,其中包括美国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

2007年,获达沃斯经济论坛“全球青年领袖”称号。同年,担任第60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短片及电影基石单元评委会主席,是有史以来担任这项职务的最年轻导演。2008年,获法国杜维尔电影节杰出艺术成就奖,同年被英国《卫报》评选为全球十大环保人物。

出版者: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贾樟柯
出品人:
页数:266
译者:
出版时间:2009-3
价格:24.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301149119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贾樟柯 
  • 电影 
  • 电影评论 
  • 艺术 
  • 中国 
  • 贾想 
  • 电影丛书 
  • 与电影一起私奔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该书是贾樟柯本人第一本有关电影创作的著作,是对其十余年来导演生涯的梳理与总结,全景纪录了这些年来其思考和活动的踪迹。书中收录了贾樟柯导演生涯各时期对电影艺术孜孜不倦的探索和独特的思考,另有多篇与电影界、艺术界、媒体等多领域关键人物的代表性访谈。

全书以贾樟柯所拍电影为纲,所有收录文章以发表的时间顺序排列,呈现出导演个人敏感而执着的心路历程。发行其间还将由北大出版社出版贾樟柯的第一本电影专著,该书汇集了贾樟柯从影十二年里所写的心血文章和重要演讲,对谈实录。

全书文字风格坚定或迷惘,愤怒或幽默,更体现出贾樟柯以电影抒写“良知的乡愁”的深切情怀。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朋友王二推荐的一本书《贾想1996-2008:贾樟柯电影手记》,许久没有读,因为贾樟柯这三个字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名字,已经代表了太多。 我在最年少轻狂的时候看到贾樟柯的电影,没有某些人说的“看到之后就顿时昏天暗地——我以后再也不需要拍电影了,因为有了贾樟柯。”我更...  

评分

一般来说,观众是因为电影才对导演发生兴趣,了解导演的最佳途径自然是通过看他拍的电影,而对导演的了解最终往往是为了能更好地理解、欣赏他的电影。无论如何,电影总是第一位的。 导演在成名之后需要应付各种各样的媒体,与媒体的接触会产生许多围绕电影和导演本人的言论。如...  

评分

评分

我第一次看《小武》的时候,我真的以为是用家庭dv拍的,当时还不甚了解贾樟柯,也不了解《小武》的前前后后,但是我还是被这部影片所震惊,它不同于我往常看过的任何一部华语片,它“粗制滥造”到了一种让人无语的地步,可的确是这种真实感(是真实感,不是真实)让我...  

评分

我只能说,我有点失望,与我的期望有差距。 本来很希望看到一个导演能够用审视的眼光回头去看自己的作品和自己走过的路,可这里没有,看阅读的过程中,我对书脊上“作者——贾樟柯”这几个字产生了怀疑,怀疑这本书的初衷,怀疑这本书的诚意。或许,应该把这个称为一个集...  

用户评价

评分

在电影局给科长打小报告的第五代大师到底是谁?真的是张艺谋?

评分

1.我们没有权力去解释别人的生活,正如我喜欢赫尔佐格的一个片名《侏儒也是一样长大》,没有那么多传奇,但每个人长大都会有那么多的经历。2.拍摄时我放弃了分切,让摄影机摇来摇去,我突然觉得有一种县城秩序无法切断,只能在一旁深切观望。3.其实谁也没有权力代表大多数人,你只有权力代表你自己,你也只能代表你自己。这是解脱文化禁锢的第一步,是一种学识,更是生活习惯。4.任何一种小布尔乔亚式的情感泛滥都只会使我步入误区。5.我自己会在失去创造力的那一天离开电影,从这一点上来看电影不会是我的终生职业。6.对我来说,一切纪实的方法都是为了描述我内心经验的真实世界。7.我特别喜欢安东尼奥尼说的一句话,他说进入到一个空间里面,要先沉浸十分钟,听这个空间跟你诉说,然后你跟它对话。

评分

贾樟柯过于强烈的责任意识反映在他工整的文字里,传达出的信息非常具有目的性,就像是一位老师在谆谆教诲。听得进的人喜欢,听不进的人觉得逆耳。

评分

2018年已读089:由对1996—2008之间个人作品解读、自我电影美学与实践、以及与各界文化名人的对谈所构成的贾樟柯电影创作与思路的回顾。科长说:“我们将把对于个体生命的尊重作为前提并且加以张扬”,对苦难崇拜与诗化苦难的抗拒,用对个人的关注表达关怀,呈现每个平凡生命的喜悦与沉重,他一以贯之的电影美学形塑他以时代被背景讲述个体生命体验的个人印记。而他对电影情感的真实与技术的真实、纪录片的距离感、创作的自由与不自由等问题的探讨,也更完整展现了他的电影审美。除了对小津的推崇,印象深刻的是科长将杨德昌包括《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在内的作品都叱之为“多意气而少控制”,却终于被《一一》打动,称其:“写出了生之压力,甚至让我感到了疲惫的喘息”。以及,举报《小武》而使科长遭封杀真的是国师的人所为吗?

评分

贾樟柯过于强烈的责任意识反映在他工整的文字里,传达出的信息非常具有目的性,就像是一位老师在谆谆教诲。听得进的人喜欢,听不进的人觉得逆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