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中国第六代导演的代表性人物;2006年,故事片《三峡好人》获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美国《纽约时报》评价他为“当今世界40岁以下的最佳导演”。
生于1970年,山西省汾阳人。1993年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blog)文学系,从1995年起开始电影编导工作。1998年,其处女作《小武》获柏林电影节青年论坛大奖,国际电影界称他为“亚洲电影闪电般耀眼的希望之光”。2004年,获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骑士勋章。2006年,故事片《三峡好人》获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逐渐被国际公认为当代电影大师。至今为止,《三峡好人》一片已经获得超过40个国际奖项,其中包括美国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
2007年,获达沃斯经济论坛“全球青年领袖”称号。同年,担任第60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短片及电影基石单元评委会主席,是有史以来担任这项职务的最年轻导演。2008年,获法国杜维尔电影节杰出艺术成就奖,同年被英国《卫报》评选为全球十大环保人物。
该书是贾樟柯本人第一本有关电影创作的著作,是对其十余年来导演生涯的梳理与总结,全景纪录了这些年来其思考和活动的踪迹。书中收录了贾樟柯导演生涯各时期对电影艺术孜孜不倦的探索和独特的思考,另有多篇与电影界、艺术界、媒体等多领域关键人物的代表性访谈。
全书以贾樟柯所拍电影为纲,所有收录文章以发表的时间顺序排列,呈现出导演个人敏感而执着的心路历程。发行其间还将由北大出版社出版贾樟柯的第一本电影专著,该书汇集了贾樟柯从影十二年里所写的心血文章和重要演讲,对谈实录。
全书文字风格坚定或迷惘,愤怒或幽默,更体现出贾樟柯以电影抒写“良知的乡愁”的深切情怀。
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在读《贾想》这本书,这是我最喜欢的国内导演之一——贾樟柯13年导演生涯的电影手记,直到昨天,当这本书的最后一页被我翻过时,我仍然在想,是什么造就了贾樟柯?又是什么造成了他在国内这种半地下的状态? 最早知道贾樟柯源自2003年在新闻周刊实习时周刊...
评分这本书是一口气看完的。贾樟柯有强烈的文学自觉,文字很精彩,思想也坚挺,之前看他写小津的文字就很惊艳,看完全书后这种感觉依然存在。 贾樟柯较之同龄人(也包括略晚的所谓70后)的优势是,他既“混”过小县城,性格中有江湖气,又能跳脱,进入电影学院,踏上思想精英之路...
评分一般来说,观众是因为电影才对导演发生兴趣,了解导演的最佳途径自然是通过看他拍的电影,而对导演的了解最终往往是为了能更好地理解、欣赏他的电影。无论如何,电影总是第一位的。 导演在成名之后需要应付各种各样的媒体,与媒体的接触会产生许多围绕电影和导演本人的言论。如...
评分这本书完全不同于一般的电影笔记。 贾樟柯的书面语言和演讲语言以及电影语言都证明,他正站在大师的队列当中缓缓前进。 他是一个真的关心他人的人。 虽然他找了一个莫名其妙的女人,小赵。 爱贾樟柯其实是爱无法实现的自我,也是来不及实现的善良的自我。 面对贾樟柯的作品,我...
评分贾璋柯的电影笔记。 看完的时候,正好这期《风尚周报》上有一篇孟静的文章《皇帝的新衣》,谈到《24城记》:“有人发贴说她的妈妈认为《24城记》是她几十年来看过的最差电影。......。《24城记》是一个大广告片,为了成都房地产项目‘华润24城’而拍,无论它包装的多么人文,...
2018年已读089:由对1996—2008之间个人作品解读、自我电影美学与实践、以及与各界文化名人的对谈所构成的贾樟柯电影创作与思路的回顾。科长说:“我们将把对于个体生命的尊重作为前提并且加以张扬”,对苦难崇拜与诗化苦难的抗拒,用对个人的关注表达关怀,呈现每个平凡生命的喜悦与沉重,他一以贯之的电影美学形塑他以时代被背景讲述个体生命体验的个人印记。而他对电影情感的真实与技术的真实、纪录片的距离感、创作的自由与不自由等问题的探讨,也更完整展现了他的电影审美。除了对小津的推崇,印象深刻的是科长将杨德昌包括《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在内的作品都叱之为“多意气而少控制”,却终于被《一一》打动,称其:“写出了生之压力,甚至让我感到了疲惫的喘息”。以及,举报《小武》而使科长遭封杀真的是国师的人所为吗?
评分科长不但是他自己电影的最好理论家,而且应该也是那十年中国最好的影评人,他对于电影本质和当代中国电影史乃至整个文化史的观察,如此深刻和准确。令人好奇的一点是,当年对于业界弊病敢公开批评的那些话,不知今时今日是否依然能说出口
评分我喜欢他的文字胜过他的电影。
评分贾樟柯过于强烈的责任意识反映在他工整的文字里,传达出的信息非常具有目的性,就像是一位老师在谆谆教诲。听得进的人喜欢,听不进的人觉得逆耳。
评分真的被科长的文笔与才情惊艳到,遣词讲究,笔锋犀利,视野甚高广,敢讲敢喷,勇气与温柔并济,转行影评人也是一流的。对“第五代”的嫌弃溢于言表(屡怼国师),虽屡次谈及《黄土地》对自己的启蒙影响,但他对前辈们依附于体制与享受行政权力资源可谓深恶痛绝,力主新生代导演发声;不由边读边感慨,这些十几年前掷地有声的文字,对比今日作品,当初的果敢分明与三峡一样亦消匿于水面之下。对他谈及自身作品的「文献性」颇有感触,从普通个体出发,重视个人的日常经验,记录时代发展刻印在芸芸众生身上的痕迹——“在缓慢的时光流程中,感觉每个平淡生命的喜悦或沉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