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埃爾·拜亞爾是一名巴黎的法國文學教授,但這位教授卻是個“職業不讀書者”。他最近齣瞭一本書很受關注,書名叫《如何談論你還沒讀過的書》,用瞭很大的篇幅講述瞭文學“閱讀”的不可靠。他實話實說,“因為我在高
校教授文學課程,因此,事實上,我無法避免得評論那些我在大部分時間裏根本無暇翻過一翻的書”。
拜亞爾告訴讀者,我們賦予瞭“閱讀”太多光環,寄予瞭太多迷信。他說:沒有一種閱讀是“真正的活動”。文學閱讀是一種與文學的接觸行為,與單純的“無閱讀”不同。一個“真正的讀者”不過是一個“在乎自己有沒有文學思考能力的人”。時間這麼少,書又如此多,最好撒個大網,確立一個對大多數書的一般認知。
拜亞爾提到瞭法國大詩人保爾·瓦雷裏,這個“不閱讀的大師”和奧斯卡·王爾德一樣,宣稱批評傢“既不應依靠作者也不應依靠文本”。讀者必須是有活躍的創造力的人,因為閱讀本身不僅是闡釋,也必然是創作的過程。就像福樓拜一次寫瞭一本“什麼都不是”的書,“真正的讀者”也應該能夠不發錶任何意見。瓦雷裏認為,多餘的閱讀“剝奪瞭法國的個體性。”
實際上作者相對於讀者而言沒那麼崇高,我們從書中讀到的往往不是作者所要告訴我們的。拜亞爾用德裏達式的方式來闡述閱讀的真正意義:書是一個係統,它們的價值僅僅在於被社會接受:它們挑起的議論,引起的觀點,激發的論爭。“觀點之間的關係的重要性遠勝於觀點本身。”所以,對一本特定的書而言,隻需大略瞭解它說的是什麼就可以瞭,並且知道把它放在圖書館裏的什麼位置。
拜亞爾還說,每個讀者的閱讀都會受“內心的書”所左右,這套神秘的機製會在讀者和每一頁新讀到的文本之間産生。於是記憶的問題就齣來瞭。拜亞爾以濛田的書為案例,逐步引導讀者瞭解這樣一個事實:閱讀行為,不可避免地也是忘記的過程。所以所謂閱讀所得隻能是相對的,“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讀瞭一本書’這一說法本質上是一種轉喻說法。”
拜亞爾提齣,現在其實沒有什麼人是真正為瞭獲得快樂而讀書的,去啃《尤利西斯》和《追憶似水年華》的人往往是迫於社會對閱讀的崇尚,覺得“不讀不行”。因此,我們與圖書的關係必須有一個轉變。他這番新說能夠促成一場“閱讀的革命”嗎?我們靜觀其變吧。
最近在《紐約時報》網站的書評版讀到瞭一篇文章,介紹最近在美國齣版的一本新書,名叫《如何談論一本你沒有讀過的書》(How To Talk About Books You Haven’t Read,作者Pierre Bay ard)引起瞭我的興趣。我決定談論這本書,雖然這本書我至今還沒有讀過。
《西雅圖郵訊報》對這本書的簡介如下:“鑒於大傢都偶爾需要讓自己聽起來顯得更有文化層次一些(或者至少假裝我們讀過那些大傢都在使勁兒談論的書),本書作者決定寫一本這方麵的啓濛讀物。這本書是寫給那些愛書但缺乏足夠時間去閱讀的聰明人的。”
“這是一本嚴肅的書,作者是一位法國的文學教授兼精神分析學傢。”《紐約時報》的書評介紹說,“這本叫做《如何談論一本你沒有讀過的書》的書能夠在法國登上暢銷書榜有些令人難以置信,因為在法國書籍仍然被認為是神聖的事物,而作傢在法國占據的社會地位介於神父和搖滾歌星之間。”
Amazon.com上對此書的內容提供的簡單的概括:“作者Bayard認為瞭解一本書在圖書世界中的地位要比知道這本書的細節更為重要。作者通過列舉作傢格雷厄姆·格林、王爾德、濛田和安伯托·艾柯等人的例子描述瞭‘非閱讀’(non-reading)的各種形式以及那些我們可能遭遇的令人棘手的社交狀況,並為我們提供瞭解決問題的建議。這本書實用、有趣、引人深思,它提供瞭一種如何閱讀和吸收知識的嶄新角度。”
雖然目前我還沒有讀過《如何談論一本你沒有讀過的書》這本書,但這本我還沒有讀過的叫做《如何談論一本你沒有讀過的書》的書已經提供瞭足夠的理論依據來讓我談論我沒有讀過的書。作為第一本我還沒有讀過但已經開始談論的書,《如何談論一本你沒有讀過的書》確實是一本即使是在沒有讀過的情況下也非常值得談論的書。
本文发表于2016年1月15日《文艺报》。转载请说明。 《如何谈论没有读过的书?》系巴黎八大法国文学教授兼精神分析师皮埃尔·巴雅尔(Pierre Bayard)出版于2007年的著作,目前已被翻译成30多种外语。用网络术语来说,这本书的作者属于不折不扣的“标题党”,仅凭一个标题就能吸...
評分《不用读完一本书》的中文译名显然不如英语译名来得那么直白、赤裸裸,“How To Talk About Books You Haven't Read”俨然一副美国实用主义的做派,不过法文原题“Comment Parler Des Livres Que l'on n'a Pas lus?”倒也确实是那么个意思,毕竟如何谈论才是更有噱头的地方,强...
評分第一次听说这本书是在梁文道的《读者》中, 其直译的名字《如何谈论一本你没读过的书》就令人印象深刻,梁文道介绍这本书的文字简述出了本书的重点在于对于那些没有读过的书我们该如何对待。可真正读到这本书是两年之后了,由于大陆没有译本,很曲折也很偶然的机会才买到了...
評分全世界的媒体都在哀叹:人们不读书了。 阅读的没落体现在人均年读书量的急剧下降中,也体现在纸媒与出版商低迷的销量里。这种悲观论调的背后是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读书越多文化越昌明。那些不读书了的人们必定沉陷在肥皂剧与快餐网文中不可自拔,人类文明危矣!破万卷书仍是判...
評分奥斯卡·王尔德曾经说过,“我从不看自己必须评论的书;那会让你形成偏见。”,不读书的方式不止一种,最为极端的就是从不开启一本书的那种。对于任意一位读者,无论他是如何专注于阅读,事实上对于差不多所有印刷出来的东西,都要抱着这样的从来不看的态度。因为事实上这是我...
非常有趣——“Reading is first and foremost non-reading. Even in the case of the most passionate lifelong readers, the act of picking up and opening a book masks the countergesture that occurs at the same time: the involuntary act of NOT picking up and NOT opening all the other books in the universe.”
评分Well, you may need it but you dont have to desire it.
评分本來以為是個玩笑,結果是本關於認識,存在,身份,他者等等的哲學書。易懂好讀,沒有哲學知識也可以讀,選擇的事例非常有趣,語言又不失優雅。
评分開捲有益,但書寫得不好。前半部分是解構吧,讀一些書的同時就是不讀更多的書,讀書就是遺忘的過程什麼的。後麵主要是權力關係和社會互動什麼的,但就像閹割+截肢版的布迪厄。最後兩章還好,讀書是自己的積極創造活動,祛魅讀書什麼的。可是第一部分是為積極non-reading辯解,第二三部分就跑到消極地被迫角度去瞭,也就speaking about yourself挺有道理的。還有一點很不滿的是每章都拿一個作傢/作品舉例,最後不痛不癢地短短地來一些結論,沒有聯係,沒有整體,完全沒有旁徵博引the book havent read。PS:吐糟一下梁文道的介紹,發音囧和錯,而且濛田的內容也引用錯瞭(估計是看瞭對書的玩文字遊戲的簡介),結論是書皮學隻對那些附庸風雅的和自信自大的人有用(排除skim過書的)
评分技術流…哈哈哈哈哈哈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