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傢圖書館藏國立中央研究院史料叢編(全九冊) 在線電子書 pdf 下載 txt下載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2024


國傢圖書館藏國立中央研究院史料叢編(全九冊)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劉桂雲、孫成蕊 選編 作者
國傢圖書館齣版社
譯者
2008-09 出版日期
5400 頁數
4,500.00 價格
民國文獻資料叢編 叢書系列
9787501337699 圖書編碼

國傢圖書館藏國立中央研究院史料叢編(全九冊) 在線電子書 圖書標籤: 近代史  曆史  Z8目錄文摘索引閤集  近現代  工具書  學術史  史料  G文科教體   


喜歡 國傢圖書館藏國立中央研究院史料叢編(全九冊) 在線電子書 的讀者還喜歡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目錄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4-06-26

國傢圖書館藏國立中央研究院史料叢編(全九冊) 在線電子書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pdf 下載 txt 下載 2024

國傢圖書館藏國立中央研究院史料叢編(全九冊) 在線電子書 epub 下載 pdf 下載 mobi 下載 txt 下載 2024

國傢圖書館藏國立中央研究院史料叢編(全九冊) 在線電子書 pdf 下載 txt下載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2024



國傢圖書館藏國立中央研究院史料叢編(全九冊) 在線電子書 用戶評價

評分

中研院人員組織架構章程各種全在裏麵瞭。

評分

中研院人員組織架構章程各種全在裏麵瞭。

評分

中研院人員組織架構章程各種全在裏麵瞭。

評分

中研院人員組織架構章程各種全在裏麵瞭。

評分

中研院人員組織架構章程各種全在裏麵瞭。

國傢圖書館藏國立中央研究院史料叢編(全九冊) 在線電子書 著者簡介

本書收錄國立中央研究院各年度報告、職員錄、院士錄、章程,以及下屬各研究所工作報告、年報,包括《國立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三十一年度工作報告》《國立中央研究院組織法及籌備經過》《國立中央研究院院士錄》《國立中央研究院十九年度總報告》《國立中央研究院首屆評議會第一次報告》等,共50餘種。


國傢圖書館藏國立中央研究院史料叢編(全九冊) 在線電子書 著者簡介


國傢圖書館藏國立中央研究院史料叢編(全九冊) 在線電子書 pdf 下載 txt下載 epub 下載 mobi 在線電子書下載

國傢圖書館藏國立中央研究院史料叢編(全九冊) 在線電子書 圖書描述

第一冊

國立中央研究院章程 民國間鉛印本

國立中央研究院組織法及籌備經過 民國間鉛印本

國立中央研究院概況:民國十七年六月至三十七年六月

南京,國立中央研究院,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鉛印本

國立中央研究院十七年度總報告(上)

國立中央研究院文書處 編

南京,國立中央研究院總辦事處, 民國十七年(1928)鉛印本

第二冊

國立中央研究院十七年度總報告(下)

國立中央研究院文書處 編

南京,國立中央研究院總辦事處, 民國十七年(1928)鉛印本

國立中央研究院十八年度總報告

國立中央研究院文書處 編

南京,國立中央研究院總辦事處,民國十八年(1929)鉛印本

第三冊

國立中央研究院十九年度總報告

國立中央研究院文書處 編

南京,國立中央研究院總辦事處,民國十九年(1930)鉛印本

第四冊

國立中央研究院二十年度總報告

國立中央研究院文書處 編

南京,國立中央研究院總辦事處,民國二十年(1931)鉛印本

第五冊

國立中央研究院二十一年度總報告

國立中央研究院文書處 編

南京,國立中央研究院總辦事處,民國二十一年(1932)鉛印本

國立中央研究院二十二年度總報告

國立中央研究院文書處 編

南京,國立中央研究院總辦事處,民國二十二年(1933)鉛印本

第六冊

國立中央研究院二十三年度總報告

國立中央研究院文書處 編

南京,國立中央研究院總辦事處,民國二十三年(1934)鉛印本

國立中央研究院二十四年度總報告

國立中央研究院文書處 編

南京,國立中央研究院總辦事處,民國二十四年(1935)鉛印本

國立中央研究院二十六——二十八年度總報告

國立中央研究院文書處 編

南京,國立中央研究院總辦事處,民國二十八年(1939)鉛印本

國立中央研究院工作報告:民國二十四年十一月

國立中央研究院 編

民國二十四年(1935)鉛印本

國立中央研究院工作報告:民國三十年十月

國立中央研究院 編

民國三十年(1941)油印本

國立中央研究院工作報告:民國三十一年十月

國立中央研究院 編

民國三十一年(1942)油印本

國立中央研究院工作報告:民國三十二年九月

國立中央研究院 編

民國三十二年(1943)油印本

國立中央研究院工作報告:民國三十三年

國立中央研究院 編

民國三十三年(1944)油印本

第七冊

國立中央研究院工作報告:民國三十四年

國立中央研究院 編

民國三十四年(1945)油印本

國立中央研究院工作報告:民國三十五年二月

國立中央研究院 編

民國三十五年(1946)鉛印本

國立中央研究院工作報告:民國三十六年二月

國立中央研究院 編

民國三十六年(1947)鉛印本

國立中央研究院三十一年度工作考察總評報告(中央氣象局附後)

民國三十一年(1942)油印本

國立中央研究院三十三年度工作成績考察報告

民國三十三年(1944)油印本

國立中央研究院首屆評議會第一次報告:民國二十六年四月

國立中央研究院文書處 編

南京,國立中央研究院總辦事處,民國二十六年(1937)鉛印本

國立中央研究院首屆評議會第二次報告:民國二十七年五月

國立中央研究院文書處 編

南京,國立中央研究院總辦事處,民國二十七年(1938)鉛印本

國立中央研究院院士錄:第一輯

民國三十七年(1948)鉛印本

國立中央研究院院職員錄:民國十八年度

民國十八年(1929)鉛印本

國立中央研究院院職員錄:民國二十一年度

民國二十一年(1932)鉛印本

國立中央研究院院職員錄:民國二十二年度

民國二十二年(1933)鉛印本

國立中央研究院院職員錄:民國二十三年度

民國二十三年(1934)鉛印本

第八冊

國立中央研究院院職員錄:民國二十四年度

民國二十四年(1935)鉛印本

國立中央研究院院職員錄:民國三十六年二月

民國二十六年(1937)鉛印本

國立中央研究院第二屆評議員候選人參考名單

民國間鉛印本

國立中央研究院人員錄三十七年度

民國三十七年(1948)鉛印本

國立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概括:民國十八年八月

民國十八年(1929)鉛印本

國立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概括:民國二十年五月

民國二十年(1931)鉛印本

國立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概括:民國二十四年三月

民國二十四年(1935)鉛印本

國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二十一年度總報告

民國二十一年(1932)鉛印本

國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二十二年度總報告

民國二十二年(1933)鉛印本

國立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二十三年度報告

民國二十三年(1934)鉛印本

國立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二十四年度報告

民國二十四年(1935)鉛印本

國立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二十九年度報告

民國二十九年(1940)油印本

國立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三十一年度報告

民國三十一年(1942)油印本

國立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民國三十一年度事業計畫

民國三十一年(1942)油印本

國立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年報(第一號)

國立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 編

民國三十七年(1948)鉛印本

國立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年報(第二號)

國立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 編

民國三十八年(1949)鉛印本

國立中央研究院首屆評議會第五次年會化學研究所報告:民國二十九年度

民國二十九年(1940)油印本

國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二十年度總報告

民國二十年(1931)油印本

國立中央研究院院務月報:第一捲第一期

民國十八年(1929)七月鉛印本

第九冊

國立中央研究院院務月報:第一捲第四、五、六、八、十期 第二捲第六、九期

民國間鉛印本

國立中央研究院博物院籌備處概況:民國三十一年二月

民國三十一年(1942)鉛印本

前 言

中央研究院是民國南京政府時期集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於一體的國傢最高學術研究機關。1927年5月,由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議決成立籌備處,推蔡元培、李石曾、張靜江等為籌備委員,初隸屬於大學院,1928年4月,成為獨立的學術研究機構,由國民政府特任蔡元培為院長。同年6月正式成立。

中央研究院的成立是中國科學發展史上的重要裏程碑,它結束瞭中國沒有國傢科學院的曆史,標誌著中國現代有係統的科學研究事業的開端。該院自1928年6月成立至1949年初史語所、數學所等少數機構遷往颱灣,在大陸存續發展20年,大緻經曆瞭3個時期:

抗戰前9年為創建發展時期。中央研究院建院之初,僅有理化實業、心理、地質調查、社會科學和觀象颱等少數幾個研究機構,至1935年,先後在南京、上海等地設立地質、天文、氣象、社會科學、物理、化學、工程、曆史語言、心理和動植物等10個研究所,研究人員、圖書數據和儀器設備不斷充實,各項學術事業日形進展,成就顯著。1935年,設立評議會,發揮指導、聯絡和奬勵學術研究的職能。這一時期是中央研究院在大陸發展最快、最為順利的時期。

抗戰8年為麯摺發展時期。抗戰軍興,中央研究院正在發展的各項學術事業被迫中斷,研究人員艱難跋涉,輾轉西遷,總辦事處和研究所分散於重慶、昆明和桂林等地,研究經費和人員大幅裁減,儀器、設備和數據匱乏。研究人員在此艱難睏苦中堅持研究,促進瞭西南後方學術研究的發展,為抗戰作齣瞭貢獻。1940年3月,院長蔡元培逝世於香港,評議會選舉硃傢驊、翁文灝、鬍適3人為院長候選人,最終由國民政府任命硃傢驊為代理院長。抗戰後期,隨著國內外形勢好轉,研究環境有所改善,中央研究院著手籌備數學、醫學和體質人類學研究所,並將原動植物研究所分立為植物、動物兩個研究所。1945年1月,又依據新修訂的組織法,將社會科學、工程、心理三研究所分彆改稱為社會、工學和心理學研究所。

戰後3年多為復員終結時期。抗戰勝利後,中央研究院接收上海自然科學研究所、北平人文科學研究所等日僞研究機構。總辦事處和各研究所陸續復員東還於南京、上海兩地,籌備中的體質人類研究所因經費不充,人纔難覓而中止,人員器材並入曆史語言研究所。數學研究所於1947年在上海正式成立,醫學研究所則因所聘研究人員多未到職而繼續籌備,又在九華山興建數理化研究基地,擬將數學、物理、化學3所集中於南京。1948年,中央研究院舉行院士選舉,召開院士會議,完成國傢學院體製建設,擴充研究人員,諸多研究工作正待實行。然而,隨著內戰愈演愈烈,國民黨在軍事上節節敗退,淮海鏖兵,中央研究院著手南遷。1948年底,曆史語言研究所和數學研究所遷往颱灣,其它未能撤走的研究機構在南京、上海解放後,先後被軍管會接管,中央研究院在大陸的命運至此終結。

在民國內憂外患頻仍政局動蕩的社會背景下,中央研究院集中瞭當時中國許多一流學者。他們披荊斬棘、篳路藍縷,在現代科學的諸多領域進行瞭艱辛探索和開拓,取得瞭前所未有的學術成就,推動瞭國傢學術事業的發展。

在自然科學領域,地質研究所對長江中下遊蘇、皖、浙、贛和南嶺山脈地層、構造和礦産進行瞭奠基性的調查研究。如考察中國東部火山岩及海岸變遷,研究寜鎮山脈構造和地史,發現廬山及中國南部第四紀冰川,並創立瞭地質力學等理論。動、植物研究所在桂、黔、滇、贛、皖、閩及渤海、黃海和南海東沙等地采集大量動植物標本。動物研究所初期主要進行動物分類學研究,後著重於魚類生物學、昆蟲學、寄生蟲學、原生動物學和實驗動物學研究。植物研究所主要從事高等植物分類學、藻類學、真菌學、森林學、植物生理學、植物形態學、植物病理學和細胞遺傳學等研究。工學研究所側重於鋼鐵、陶瓷、玻璃、棉紡織品的製造和研究,為社會經濟發展作齣瞭貢獻。抗戰期間,工學研究所應戰時之需,研製彈簧鋼、特殊玻璃儀器、光學玻璃和內燃機等,服務於抗戰。物理研究所主要從事電學、磁學和光學研究,製造教學儀器。化學研究所主要從事分子光譜、性激素、中藥化學成分、化學玻璃性質及平陽礬礦、海州磷礦等研究。氣象研究所在氣候預報、氣候學、地震觀測及地磁測量研究等方麵多所建樹。天文研究所先後建立紫金山和鳳凰山兩個天文颱,觀測變星、彗星、太陽黑子及日食等天體方位和形態,從事理論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研究,編纂國曆摘要及國民曆,編算天文年曆。心理學研究所主要從事人腦、動物神經生理、工業心理和胚胎行為發展研究。數學研究所在數論、抽象代數、級數論、微分幾何學、拓撲學和數理統計研究上取得瞭一係列成就。醫學研究所籌備處主要從事神經肌肉係統、橘黴素之抗異生素、營養及酵素化學研究。

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曆史語言研究所分曆史、語言、考古和民族學四組。曆史學組主要從事上古史、中古史和近代史研究,緻力於史料編訂與整理,如明清內閣檔案的編刊、居延漢簡的整理和明實錄的校勘,以及文籍校訂和金石研究等。語言學組以漢藏語言為主要研究對象,進行漢語方言的調查與整理、漢語史、漢藏語言比較研究。考古學組進行瞭安陽殷墟、豫北周墓、山東城子崖、敦煌漢唐遺址、遺跡等發掘與研究,闡明瞭龍山文化地位,整理殷墟齣土的甲骨、銅器及陶器,在殷曆、祀典、工藝等項研究方麵皆有創獲。民族學組對東北赫哲族、西南苗、傜、高山、羌、戎等民族進行文化、體質及人種分類調查與研究。社會研究所初設法製、經濟、民族、社會四組,社會調查所並入後,主要從事經濟史、工業經濟、農業經濟、國際貿易、銀行、金融、財政、人口、統計、行政和社會史研究,抗戰時期在戰時經濟、戰時損失、淪陷區經濟及國民收入的調查與研究方麵多所作為。

作為國傢最高學術研究機關,中央研究院在從事科學研究的同時,設立評議會,擔負起指導、聯絡、奬勵國內學術研究,促進國內外學術閤作與互助的任務。該會還履行決定中央研究院學術研究方針;選舉院長;受國民政府委托,從事專項學術研究;受考試院委托審查考試及任用人員著作或發明等。評議會曆經三屆,由當然評議員和聘任評議員組成,集中瞭院內外眾多傑齣學者,具有學術上的權威性和代錶性上的廣泛性。通過召開年會,議決和執行相關議案,行使其職能,其曆年重要議案,如首屆評議會第一次年會丁文江提齣的“促進學術之研究與互助案”,鬍先驌提齣的“提議呈請政府指撥專款設立國傢科學研究補助金案”,第三次年會鬍適提齣的“調查國內學術研究工作之進一步辦法案”,第四次年會提齣的“西南各省本院應置永久之研究機關以求文化之平均發展而利內地之開發案”。第二屆評議會第二次年會提齣的“請本會擬具國傢對於科學研究之整個方案送請政府采納施行案”等。盡管因局勢動蕩和牽扯部門太多,這些議案並沒有全部落實,但是作為國傢學術中樞,評議會在決定中央研究院及國傢學術研究方針政策,促進國內外學術研究閤作與交流等方麵仍發揮瞭重要作用。

評議會的成立和運作,為中央研究院舉行院士選舉,最終完成國傢學院體製建設奠定瞭基礎。抗戰勝利後,隨著中央研究院等學術文化機關復員東還,中國學術研究呈現齣復興的跡象,1946年第二屆評議會第三次年會決定選舉院士以健全國傢學術體製,經第四次年會確定150人候選人名單,最終由第五次年會選舉齣81名院士。院士選舉及第一次院士會議的召開標誌著中央研究院國傢學院體製的最終完成,開中國科學體製實行院士製度的先河,在中國科學史和學術史上具有重要意義。此次院士選舉所堅持的以學術造詣為選舉標準和學術獨立的原則,樹立瞭學術公正的典範。

此外,中央研究院還與國內其它學術研究機構開展海洋學、地質學、考古學等聯閤調查和研究;設立國際齣版品交換處,辦理國際齣版品交換事務;籌備中央博物院;參加國際天文、氣象觀測;代錶中國參加國際學術組織,派遣學者參加國際學術會議、齣國講學和留學,這些均促進瞭中國科學的發展和中外學術閤作與交流。

中央研究院集中瞭當時中國一大批職業科學傢,又是培養高層次學術研究人纔的搖籃。院長由國民政府特任,綜理全院行政事宜。首任院長蔡元培,在政學兩界均有崇高威望,創建中央研究院,倡導學院自由,功勛卓著;代理院長硃傢驊,學者從政,以政治權勢維護、推動中央研究院發展。總乾事受院長指導執行全院行政事宜,曆任總乾事楊銓、丁文江、硃傢驊、任鴻雋、傅斯年、葉企孫、李書華、薩本棟皆民國學術精英和學術行政乾纔。研究所設所長1人,由院長聘請專任研究員擔任,如李四光、竺可楨、餘青鬆、吳學周、羅宗洛、傅斯年、陶孟和、汪敬熙、趙九章、張鈺哲、王傢楫、周仁、薑立夫等,皆頂尖學者,在國內學術界享有盛譽。中央研究院又以兼任研究員、通訊研究員等名義,聘請國內外學者加入,國內學者如蘇步青、吳大猷、周培源、曾昭掄、吳憲、童第周、貝時璋、錢崇樹、鬍先驌、淩鴻勛、鬍適、梁思成等,國外學者如葛利普、德日進、鋼和泰、高本漢、伯希和、李約瑟等,他們的加盟增進瞭中央研究院與國內外學術界的交流與閤作,擴大和提升瞭中央研究院的國際學術影響和地位。

中央研究院評議會和院士會更集中瞭全國學術菁華。評議會除中央研究院院長、總乾事和各所所長為當然評議員外,經選舉由政府聘任的院內外學者為聘任評議員,如翁文灝、侯德榜、茅以升、秉誌、陳垣、趙元任、李濟、陳寅恪等,他們參與中央研究院和國傢學術研究方針、政策的製定。院士是國傢最高學術榮譽,院士構成中央研究院主體。1948年院士選舉後,院士會和評議會職能各有分工和側重,院士和評議員互有交叉,院士職權主要在國傢學術層麵,而評議會多在中央研究院層麵。

總之,中央研究院聚集瞭民國時期的諸多傑齣學者,他們以不同的身份,在中央研究院和國傢學術事業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為國傢學術事業發展作貢獻。

中央研究院又是培養高層次學術研究人纔的搖籃,中國現代許多學者曾在此接受過學術訓練,他們大多畢業於國內著名大學,在中央研究院任助理員或助理研究員,後齣國留學,並最終成長為各個學科的傑齣人纔,中央研究院的學術訓練成為他們攀登學術高峰的加油站,如硃樹屏、張香桐、葉篤正、顧震潮、毛漢禮、劉健康、吳汝康、吳文俊、吳健雄、張滂、陶詩言、丁聲樹、嚴中平、郭曉嵐、張熙、蔡金濤等人。

1949年後,中央研究院留在大陸的研究機構和人員,成為新中國科學研究的主力軍。1950年,中國科學院正副院長5人,院長郭沫若、副院長李四光、陶孟和、竺可楨、吳有訓皆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的其它21個研究機構也大多以中央研究院研究人員為骨乾力量,如趙九章任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吳學周任物理化學研究所所長、周仁任工學實驗館館長、王傢楫任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長,其它研究人員更是不勝枚舉,他們中的許多人後來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學部委員)。

遷到颱灣的曆史語言研究所、數學研究所在艱難中維持,並力圖恢復,後在颱北南港建立院址。1957年,“中央研究院”召開第二次院士會議,在颱灣、北美的10餘名院士參加會議。次年第三次院士會議選舉楊振寜、李政道、吳健雄等14人為院士,恢復瞭在大陸建立的院士製度。時至今日,遷颱的“中央研究院”,經過近60年發展,在曆任院長硃傢驊、鬍適、王世傑、錢思亮、吳大猷、李遠哲、翁啓惠領導和研究人員努力下,已建立瞭物理、化學、數學、地球科學、生物化學、曆史語言、民族學、近代史等31個研究單位,有院士231人。

中央研究院在大陸的20年麯摺發展,是民國時期中國科學艱難奮進的縮影。

全麵係統地研究中央研究院各研究機構及國傢學術體製沿革發展的曆史軌跡,總結各門學科取得的學術成就,探討學術大師們的學術思想和貢獻,緬懷他們學術救國的愛國情懷和堅持學術公正的高尚操守,不僅對於深化民國科學史、學術史研究具有重要意義,且能為今天海峽兩岸的科學研究提供諸多有益啓示和藉鑒。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涉足中央研究院研究,有關傅斯年、陳寅恪等學者學術思想和成就、院士選舉、院士會議及評議會成立與運作等專題的論文相繼發錶,但因史料搜集睏難,有些論文研究不夠深入,中央研究院的許多方麵尚無人涉及,全麵深入的研究論著還沒有問世。這一研究狀況與中央研究院在民國科學史、學術史上的地位極不相稱。

中央研究院史料大緻分兩類:一類是檔案數據,絕大多數收藏在中國第二曆史檔案館,有3000餘捲,原曆史語言研究所檔案館則收藏於颱北中央研究院。二是中央研究院在大陸時期的各種齣版物,又分三種,一是各研究所齣版的專業期刊,有專刊、集刊、叢刊、定期刊等。專刊(Monograph)對專門問題有透徹研究而自成體係;集刊(Memoir或Scientific Papers)、叢刊(Contributions from為單獨或多篇印行的研究報告或論文;定期刊(Bulletin)又分年刊(Annual Bulletin)、季刊(Quarterly Bulletin)、月刊(Monthly)和周刊(Weekly Bulletin)。二為普通刊物,有總報告和院務月報,總報告(Annual Report)每年一冊,主要為各部門年度報告、院務會議記錄等;院務月報(Monthly Bulletin of Academia Sinica),每月一冊,記載各所所務、來往公牘等。此外,單獨齣版的專著,稱為單刊。

為瞭推動中央研究院的深入研究,促進海峽兩岸共同總結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産,加強學術交流與閤作,北京圖書館齣版社擬以館藏數據為主,采取原件影印方式,陸續齣版中央研究院相關史料,作為《民國文獻資料叢編》一種,第一批影印齣版的史料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第一部分為章程、法規等,主要包括中央研究院章程和國立中央研究院組織法及籌備經過。

第二部分為中央研究院及各研究機構概況,有國立中央研究院十七—三十七年度概況、國立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十八、二十、二十四年度概況、國立中央研究院博物院籌備處三十一年度概況等。

第三部分為中央研究院年度總報告、工作報告、院務月報、工作考察總評報告、首屆評議會報告、研究所總報告和年報。

第四部分為各類人員名錄,有職員錄,院士錄、第二屆評議員候選人參考名單等。

我們相信隨著更多資料的影印齣版,中央研究院研究將會引起更多學者的關注和參與,相關研究也將更加全麵和深入。

周 雷 鳴

2008年7月於南京

國傢圖書館藏國立中央研究院史料叢編(全九冊) 在線電子書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在線電子書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目錄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國傢圖書館藏國立中央研究院史料叢編(全九冊) 在線電子書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國傢圖書館藏國立中央研究院史料叢編(全九冊) 在線電子書 pdf 下載 txt下載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2024


分享鏈接





國傢圖書館藏國立中央研究院史料叢編(全九冊) 在線電子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目錄大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