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誌》是中國古代典籍名著之一。宋人阮逸說:“是書也,博而暢,辯而不肆,非眾說之流也。王者得之為知人之龜鑒,士君子得之為治性修身之檠栝,其效不為小矣。予安得不序而傳之!媲夫良金美玉,籝櫝一啓,而觀者必知其寶也。”王三省說:《人物誌》“修己者得知以自觀,用人者持之以照物,焉可廢諸!”明代鄭旻說;《人物誌》“事核詞章,三代而下,善評人品者,莫或能逾之矣。”清人紀曉嵐說:“其書主於論辯人纔,以外見之符,驗內藏之器,分彆流品,研析疑似”,“所言究悉物情,而精核近理”。在現當代,人們對《人物誌》的關注程度及評價,絲毫不亞於古人。湯用彤先生說,從《人物誌》中可以看齣曹魏初期學術雜取儒名法道諸傢的特點,“故甚具曆史上之價值”。錢穆先生說:“我自己很喜歡劉劭此書,認為他提齣‘平淡’二字,其中即有甚深修養功夫。在我年輕時讀《人物誌》,至‘觀人察質,必先察其平淡,而後求其聰明’一語,即深愛之,反復玩誦,每不忍釋;至今還時時玩味此語,彌感其意味無窮。”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美國心理學傢施賴奧剋將《人物誌》翻成英文,取名為《人類能力的研究》,在當時産生瞭很大的影響。最近幾年來,市麵上關於注釋整理《人物誌》的書籍不下三四種。上述事例錶明,《人物誌》是一部值得我們去關注和瞭解的中國古代典籍。
很少看关于人才类的书,如若是现今的人材类书籍我可能不会去看,但这本先人的人材评论确实让我大开眼界,叹为观止!原因无它,只觉说的恰到好处。 全书以五行之论奠定了对于人之性情的定义方法,并以此分写不同偏才的长短之别,再以德法术为基础分析人材的类别,对于人的能力...
評分本书可以概括为几个观点:为人行事当用中庸之道;欣赏人才要让自己成为通才,才能鉴别出其他所有的偏才和通才;君子不争。 古书有个问题,经常喜欢罗列大量出现的情况,但是都没有展开对这些情况如何避免进行讨论,这是不是演绎的能力不足?
評分中庸之道,为人为君之道。开篇即说:凡人之质量,中和最贵....是故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乎聪明。 用五行标签人才:温直而扰毅,木之德也。刚塞而弘毅,金之德也。愿恭而理敬,水之德也。宽栗而柔立,土之德也。简畅而明砭,火之德也。 虽未提及人才相生相克,却有辩...
評分本书可以概括为几个观点:为人行事当用中庸之道;欣赏人才要让自己成为通才,才能鉴别出其他所有的偏才和通才;君子不争。 古书有个问题,经常喜欢罗列大量出现的情况,但是都没有展开对这些情况如何避免进行讨论,这是不是演绎的能力不足?
評分“修己者得之以自观,用人者持之以照物。”可见《人物志》的用途:一来识人用人,二来修身养性。 §原序 ①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②圣人兴德,孰不劳聪明于求人,获安逸于任使者哉! 观其外,察其内。观察其外部特征,可以得到其内部想法。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
可以。
评分選人,用人,管人之必備良藥!
评分幫助我重新定義瞭“中庸"二字。按照以前的理解,中庸在我看來錶示各方麵都平平,不突齣不落後。在劉劭看來,中庸是最高境界,能力很高卻懂得內斂光芒,在得勢時伸張,在窮睏時隱忍與厚積薄發。
评分士以器識為先,方得身名俱泰。
评分2006年上海春考語文文言文閱讀選自此書中捲--英雄第八。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