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宝贝,隐匿而漫游的写作者。曾任职中国银行,广告公司,网络公司,出版社,杂志社。现居北京。
1998年开始发表小说,题材多围绕工业化大城市中游离者的生活。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告别薇安》2000年1月出版,引起广泛关注。至今共出版短篇小说集《告别薇安》,散文及短篇小说集《八月未央》,长篇小说《彼岸花》,摄影散文集《蔷薇岛屿》,长篇小说《二三事》,摄影图文集《清醒纪》,长篇小说《莲花》,散文及短篇小说集《素年锦时》八部作品。作者拍摄图片及设计封面。所有作品均持续进入书店系统和全国文艺类图书畅销榜。作品被介绍或选载进入德国,日本,越南,香港,台湾等其他地区和国家。
[著作年表]
2000年1月, 短篇小说集 《告别薇安》
2001年1月, 散文及短篇小说集《八月未央》
2001年9月, 长篇小说 《彼岸花》
2002年9月, 摄影散文集 《蔷薇岛屿》
2004年1月, 长篇小说 《二三事》
2004年10月,摄影图文集 《清醒纪》
2005年5月, 《蔷薇岛屿》新版本
2005年8月, 《八月未央》新版本
2006年3月, 长篇小说 《莲花》
2007年9月,散文及短篇小说集《素年锦时》
《八月未央(10年纪念版)》是十年纪念版。2000年出版的《八月未央》是安妮宝贝第一本小说散文集,其中虚构和纪实部分文字比例相当,执著于低调的清冷风格,诠释宿命和无常、爱情和死亡、告别和流浪,形成她延续至今的独特文风。5年后安妮宝贝反复重新审视自己写作青春期结束阶段的代表作品,大刀阔斧删除了书中大部分散文篇目,修订版增补替换上的多篇短篇小说都是她各个阶段的代表性作品。
之后的某天,出现安妮宝贝的名字。不是滥俗的《告别薇安》,不是钟爱的《七月与安生》,只是《暖暖》。看她描绘那个温暖的北方男人,看暖暖结尾时的平静生活,我知道,我已爱上那个写字的女人。即便多年后读亦舒的《人淡如菊》,依然觉得《暖暖》是好的,文如其名,暖暖的感觉...
评分一个朋友说安妮的书属于小资类的无病呻吟,我不敢苟同;另一个朋友说看过安妮的书,有种想去自杀的冲动,我不想支持. 怎么说,我看她的书纯粹的只是一种心灵的解脱与沉淀.在现实生活中倦了,就会想去她所营造的世界里感受一种看透万事万物的境界.她的文字是灰色的,她的语言...
评分文友谈亦舒和安妮,用的词是“各表一枝”,顶折衷的意思。然而在这里,我用的词却是“冷眼”,算是自家的论定;只求冷静,至于客观,尽力而已。 首先,安妮的成名是借助于网络的,这是形式。形式的不同本是无可厚非,但网络这种形式过于特别,甚至牵涉传统与现代的话题...
评分风一般流离的宿命。 看安妮的故事,就像看一部电影,不知不觉中沉醉,醒来时,顿觉无名的凄怆,就像在麻醉。 无声的哭泣,只有眼睛听得见。安妮的世界,没有宝贝,只有残破冰冷的贝壳。 故事总是那样凄美,水一般的恨。
评分我一向喜欢温暖的感情,如同初春的午后,有微微的风吹在脸上,凉凉的,很舒服,是整个冬天过后的清新与自然,简直让人迷恋. 一直喜欢安妮的书,如果没有出<蔷薇岛屿>,这本将是我最爱的书,我喜欢安妮写的浅淡的心情,说着自己的想说的话.一个深默男人手里的雏菊,一个深默的拥抱,是恋爱...
她把爱情写得那么痛苦最后结婚生子过日子,留下一大堆看着她的书度过青春期并且悲观的人。反正我庆幸我的青春期里没有她的影响,现在也过了看空洞文字也会抑郁的年纪。
评分她把爱情写得那么痛苦最后结婚生子过日子,留下一大堆看着她的书度过青春期并且悲观的人。反正我庆幸我的青春期里没有她的影响,现在也过了看空洞文字也会抑郁的年纪。
评分老辣老辣,她的短篇我是不可能再有耐力读下去了。
评分已经感受不到这种轻颓的气质了。要相信会有一段美好的感情在等待你。绝望留给夜深人静时想要绝望的你吧。
评分我喜欢安妮宝贝文字清冽敏感的那部分,直触心底的幽然淡漠。但读过她小说的读者不难发现:她总是不信爱情捉弄人物命运的把玩者;她笔下的女子几乎千篇一律,衣着简单甚至是简陋、无妆散漫的自然作态、爱抽烟、对性爱持有开放态度等等,这些标签显著的性格构成她作品中一个个桀骜不驯的女子。她的文字带来消极颓糜之感,这是特色也是硬伤,但这种风格并不会影响到我。所以在看这本书的小说部分时看到一半便突然发现这些内容了无意义,无疾而终的一个个故事,基本答案都是爱情的悲欢离合,人性的不完美,社会的冷漠创伤,这种骨感的悲哀我并不认同,对阅读来说领略即可无需深会。安妮宝贝的随笔散文倒是很不错的,尤其是《素年锦时》真的是对我有颇大影响,希望她多出这一类的书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