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以《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为史料来源,重建了王安石熙宁变法的过程,展现了王安石秉政期间,北宋王朝面临的内忧外患和新旧党争。书中既有对北宋高层政治生活的再现,也有波澜壮阔的战争描写,以及朝章典故、职官制度、政治文化等。
【内容简介】
·变法初期困难重重 ,王安石设新机构领导改革。
·王安石欲与同僚合作,无奈反对者步步紧逼。
·面对“冗兵、冗官、冗费”三大难题,王安石拿出一整套“富国强兵”的办法。
·新法动摇权贵利益,反对之声愈来愈高。王安石大胆重用年轻人。
·“新党”在东线发动对夏反击战,在西线招抚青唐、拓边河湟。
·王安石从大处着眼、细处入手,试图实现朝廷和百姓的利益最大化。
·变法改革遭遇层出不穷的阻挠、破坏,改革派渐入疲态。
王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出版《大宋之愁》《苏轼的诗词人生》《辛弃疾的诗词人生》《大宋文臣的品格》《缔造的“中兴”》《陆游的诗词人生》。研究方向主要为宋代历史和文学。
以小说笔法写成的通俗读物,描写了王安石当上宰辅,被罢相,二次起用为宰辅,二次罢相,这一段历史故事。将其中新党——也即变法派——与旧党的对抗,皇上与大臣之间的拮抗,写的跌宕起伏,清楚明白。其中各色人物,富弼,司马光,苏轼,苏辙,曾巩等,轮番登场。 还可以看到王...
评分以小说笔法写成的通俗读物,描写了王安石当上宰辅,被罢相,二次起用为宰辅,二次罢相,这一段历史故事。将其中新党——也即变法派——与旧党的对抗,皇上与大臣之间的拮抗,写的跌宕起伏,清楚明白。其中各色人物,富弼,司马光,苏轼,苏辙,曾巩等,轮番登场。 还可以看到王...
评分最开始知道王安石,是通过语文课本里的诗句,那时只当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又过了几年,慢慢知道他在朝堂上也曾位极人臣、大有作为,主导的变法却最终以失败告终,是一位颇有争议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但这些了解不过蜻蜓点水,远不及这本600多页的大部头所讲的百分之一。 ...
评分王安石在许多读者心目中大概都不是讨喜的形象。一方面居庙堂之高俨然是众矢之的的权臣,另一方面扎扎实实地得罪了历史级文豪,在苏粉心中八成是个独断专行的大反派。其实在江宁的他曾经是有选择的,但跨过一衣带水的京口瓜洲,迈入越次应对的宫门,想必那时他紧紧攥着横渠般的...
评分王安石在许多读者心目中大概都不是讨喜的形象。一方面居庙堂之高俨然是众矢之的的权臣,另一方面扎扎实实地得罪了历史级文豪,在苏粉心中八成是个独断专行的大反派。其实在江宁的他曾经是有选择的,但跨过一衣带水的京口瓜洲,迈入越次应对的宫门,想必那时他紧紧攥着横渠般的...
总感觉很悲叹,王安石一开始就错了,任何寄希望于理想和政策,而不考虑是否有赖以支撑的体制和人才的变法,都免不了失败。而且越是理想主义,为祸愈深。北宋积贫积弱,基本在于冗兵冗官冗费,理财为先未尝不可,且易于突破。然虽有积富之法,却少正道之臣,导致强行摊牌,与民争利。此外,强兵之策又乏善可陈,与西夏征战一败再败,终虽惨胜,代价颇大。且最大的问题在于,安石变法没有促进阶层流动,纵使国稍富而民益穷,外不能御侮,内不能强民,此所以王安石差商鞅远矣。而神宗与孝公相比,不能用人不疑,不能力排众议,不能决心决断,差距更远。后世变法不可不察也。
评分一本严谨的王安石当相的好书。看得出来,作者史料挖掘的很透彻。
评分王安石变法是北宋最吸引人的一段历史。他当国的八九年时间展现在书中,有朝堂上的博弈,有边塞的战争。在真实的历史进程里用小说手法填补了诸多细节,后半部份写得尤其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看完不得不说,王安石真够难的。文彦博真有你的。
评分这种文风加篇幅,读起来确实上强度了。
评分感谢荐书团,得以第一时间阅读此书。 本书优点:作者用功勤奋,材料丰富,全书内容充实。拿到此书,第一感觉是超乎预期的分量和体量。 因此,给本书4星好评。 另外的一些感想: 文章才能,门槛分明。无论哪种体裁、题材,都非轻易。历史小说亦如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