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尔·波兹曼(1931-2003),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生前一直在纽约大学任教,他在纽约大学首创了媒体生态学专业,直到2003年他一直是文化传播系的系主任。2003年10月波兹曼去世后,美国各大媒体发表多篇评论,高度评价了波兹曼对后现代工业社会的深刻预见和尖锐的批评。 波兹曼出版过的20余部著作,他的主要著你所括《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技术垄断》、《教学:一种颠覆性的活动》、《诚心诚意的反对》、《疯狂的谈话,一种保存的活动》、《如何看电视》等,其中 《娱乐至死》和《童年的消逝》已译成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出版。
《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里,波兹曼指出,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这是一份精彩、有力、重要且难以辩驳的控诉书。在《童年的消逝》里,波兹曼运用他对心理学、历史学、语义学和麦克卢汉学说的深刻见解以及常识,非常有说服力地阐述了一个触目惊心而且颇具独创的论题,即童年的诞生,是因为新的印刷媒介在儿童和成人之间强加了一些分界线,而在电视之类媒体的猛烈攻击下分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成人的性秘密和暴力问题转变为娱乐,新闻和广告定位在10岁孩子的智力水平。这也是一份内容翔实、令人震惊的警世书。
乔治·奥威尔曾在《一九八四年》中预占人们将会遭受外来压迫的奴役,失去自由,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肯黎则在《美丽新世界》中表达了另外一种忧虑,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作为新闻与传播学被广泛参阅和引用的经典,《娱乐至死》与《童年的消逝》想告诉人家的是,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而不是奥威尔的预言;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在单位我应该算是个异类了。空闲的时间,常书不离手,或贪婪或慵懒或屏气凝神的阅读。所读的书籍类别主题各异,涉猎杂多,常有人瞥见其中的某本书名,便以为我看的均为此类书籍;亦常有人误以为我是个“勤奋”之人,在为考公务员或专研某经管技能而用功,他们看来,也许读...
评分奥威尔担心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而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第一章 媒介即隐喻 1.你根本不可能用烟雾表现哲学,它的形式已经排除了它的内容。 2.电视无法表示政治哲学,电视的形式注定了它同政治哲学是水火不相容的。 3.深入一种文化的最有效途径...
评分用了三天时间,通读了波兹曼的〈娱乐至死〉。这是一本很能激发阅读快感的书,读的过程中,似乎总能冒出一些话来,令人不吐不快。 媒介即隐喻 记得梦枕貘在〈阴阳师〉里曾经写过,名字是世界上最短的咒。这是一个隐喻。自从有了语言,并将语言作用于万事万物,人类感知世界,...
评分用了三天时间,通读了波兹曼的〈娱乐至死〉。这是一本很能激发阅读快感的书,读的过程中,似乎总能冒出一些话来,令人不吐不快。 媒介即隐喻 记得梦枕貘在〈阴阳师〉里曾经写过,名字是世界上最短的咒。这是一个隐喻。自从有了语言,并将语言作用于万事万物,人类感知世界,...
评分“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活着一群顽强的动物,他们严肃又自作聪明,他们傲慢又神经过敏,他们颐指气使假托圣言以讹传讹,他们将错就错不知悔改批判愚民。” 别误会,这首歌赞美的不是羊驼,而是中国特色的知识分子和文化人。他们的确顽固又强硬,不屈不挠,但他们克服...
这是一个历史大趋势,你知道已经到了肤浅无知的浪尖,可是这浪还是要拍到历史的大海中。片段式思考,没有系统观念,这就是受电视毒害的一代。
评分《童年的消逝》的前半部分真赞啊,是我从来没有考虑的问题。
评分1.“提出了问题就是破除了禁忌。”但阅读本书的人,本就意识到危机,而沉迷于电视的人谁又会读一本枯燥的书呢?2.如果你读过奥威尔、赫胥黎、麦克卢汉等等,那作者并未提出创新见解,但要你初次接触这个主题,真的值得一读。
评分如果人可能被外在的东西所左右和控制,何须怪罪到电视和网络头上,太脆弱的话,总有一种可能性会让TA毁灭
评分对于一个因为大笑过度而体力衰竭的文化,我们能有什么救命良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