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尔·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1821—1867)出生于巴黎。父亲是一位具有启蒙运动思想的画家。他受父亲艺术思想的熏陶和影响,从小就产生了对艺术的酷爱。但不幸的是,在他六岁时,父亲生病去世了,母亲又改嫁,幼小的心灵,从此蒙上了一层阴郁的色彩,产生了“永远孤独的命运感”。 他所生长的城市巴黎,当时是文化艺术的中心,各国的作家、艺术家纷纷来此相聚,艺术气氛相当浓厚。诗人在这种气氛中生活、成长,逐渐形成了对艺术的敏感,也认识了这座五光十色、放荡不羁的城市。十七、八岁时,他经常在拉丁区的诗人画家中作客为朋,变成一个极端的浪漫派。后来,他又决定到印度去旅行,不料这位思想豪放的文学青年却在远渡重洋途中怀念起家乡来。于是,他停下脚步,逗留在印度洋中当时法国的殖民地留尼汪岛和毛里求斯岛上。这南国明媚的阳光和葱郁诱人的景色也未能把诗人多留一些时候,不久,他便匆匆地赶回了巴黎。这是他一生中最远的旅行,虽然旅途中外界景物并没有引起他很大的兴趣,然而却极大地丰富了他内心的感受。
这一个法国的“恶魔诗人”,在18世纪巴黎的街头大声地宣布: “透过粉饰,我要掘出一个地狱!”阴冷晦暗迷离的色彩,忧郁狂热却不失高贵的气质,兼具浪漫与颓废的奇特美感,他的名字叫波德莱尔。 他吟咏路边的腐尸,孤岛岸边高悬的枯骨,他的诗句里满是暗败的脂粉,褪色的油绘...
评分几乎每天中午都去季风书园,如果天气好的话。眼睛扫过坦露在最显眼处的一成不变的畅销书(因其五颜六色、又甜又腻,我称之为“果冻”),总在寻找一本还没沦为畅销的可以加入我床边的书,就象在寻找一株被遗忘在墙角的雏菊。 前天,在花花绿绿的调色板上看到一片静静的冰蓝—...
评分抽出一本波德莱尔的《巴黎的忧郁》,随便翻开,这篇,《已经过去了》,写道: 太阳已经千万次地光辉四射或暗淡无光地从这空阔的、一望无际的大海里升起,也已经千万次地光辉四射或暗淡无光地坠和这空阔的、一望无际的黑夜里。” 虽然写它的人早已不在人世,但...
评分看了几年没看完 看到一点 看到一半 打断后又从头再看。很喜欢 不同的年龄层看有不同的感受吧,写不了书评 只能写感受。也许把人的感受剥透彻了用与众不同方式来传达自己的想法给别人。从中感同身受,也许也要同时具备当时社会的背景。很多都能和作者沟通的感觉
评分我现在很怀疑到底诗能不能翻译。不记得在哪里看过,别人评论对于唐诗宋词,如果翻译成外文,恐怕也是非常糟糕的。但是散文不同,散文是一种可以被清晰翻译的文体——朴素的散文。波德莱尔在散文中显得比较真诚,更容易懂。 我现在在做一个工作,寻找中国经典著作中关于负面心...
那些有眼无珠的,真是在糟蹋这本书。
评分初中
评分初中
评分那些有眼无珠的,真是在糟蹋这本书。
评分初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