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兰·德波顿1969年生于瑞士,12岁时全家人移居伦敦。18岁入剑桥大学。他徜徉于文学、艺术、美学、哲学、心理分析之间,上下古今求索,从中邂逅知音,产生共鸣,在跨越千年的著作家那里欣然找到先得我心之感,逐步接近了自己的目标。大学只不过提供他一个读书的氛围;而读书只是帮他找到自己独特的创作模式。所以,他不愿把他的写作归入任何一类:小说、历史、哲学……最多能称之为“随笔”,以个人的声音谈人生的重大题材。
德波顿在各种报刊杂志发表的文章很多,23岁开始出版第一部作品。但他写小说力求打破讲故事和表现情景的传统模式,希望探索的是情景背后的所以然,要弄明白各种人际关系后面的动力是什么。他最喜爱的、能引起共鸣的作家之一是普鲁斯特。他的第四部著作:《拥抱逝水年华》是从文学通向哲学的桥梁,这本书使他名声大噪。由此引出下一部:《哲学的慰籍》。如果说他的小说是寓哲学探索于文学创作之中;那么在这本书则是用文学笔法写哲学。他以自己驾驭文字的才华把通常是枯燥晦涩的哲学思想写得生动活泼而通俗易懂,目的就是要把哲学从高头讲章拉下来,进入平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迄今为止,德波顿才华之旅的最后一站是《旅行的艺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何况你的导游是德波顿。全世界的人都在翘首期待这位当代英伦第一才子何时踏上新的旅程,又会是何等新奇的经历。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是阿兰·德波顿很投机取巧的一本书,邀请作家去机场航站楼驻扎,并被要求用不同于“宣传”而带有美学价值的文字来写作,怎么看都像是一场披着文学外衣的潜伏营销学。 但机场的美学意味又在于,它太像是一个命中注定的地方,当选择了飞机旅行以及目的地之后...
评分Castrate(阉割)这个词,我最早大概是在阿兰.德波顿的《哲学的慰藉》(The Consolations of Philosopy)的塞内加一章读到,全身发毛。前几天又在董桥《英华沉浮录》的一篇《赶走寝宫里的卫兵》重逢。德波顿写的是古罗马暴君尼禄“微服私访”,看上一个男孩子,非要把她变成女人...
评分傍晚时分,正好从首都机场T3航站楼出发,飞机晚点了半个小时,我也就如同阿兰德波顿一样在T3闲逛。巨大的玻璃幕墙让视野一望无际,远空夕阳缓缓消失在地平线,四野一片橙红色,跑道上的信号灯逐渐亮起。 伦敦希思罗机场T5航站楼和北京首都机场T3航站楼是同时开始兴建的,两者...
评分机场,离别的起点站,重逢的终点站,我们匆匆而去,又匆匆离开,很少人有机会或者有心情认真的去研究这个其实主宰了我们两个最激情时刻——别离和重逢的地方。2009年英伦才阿兰·德波顿有了一个机会以文学角度观察机场这个特别的地方,一周的日记,他完成了机场考察,留给我们...
评分因哲学和文学的双重背景,德波顿的文字总是能够不断满足并一再超越人们的心理期待,将我们长久以来心有所感,却无法表示的东西书写出来。 在《爱情笔记》之中,小说般的故事情节像流畅的电影,而对于爱情的哲学之思则是针对每一帧画面的深刻诠释;在《旅行的艺...
博学多才说的就是他吧,很有意思的一本书,完全不会枯燥无味。
评分希斯罗机场的“驻站作家”,他有近距离观察的特权。
评分才子的书就是这么薄的一本里也要出几个一般词典里查不到的单词才算数吧
评分無聊
评分http://www.sleepinginairports.net interesting 总是不愿意送别人 总是想被送走 然后不回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