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欧梵:美国哈佛大学中国文学教授,曾任芝加歌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文学教授。著述包括:《铁屋中的呐喊:鲁迅研究》(中英文版)、《中国现代作家中浪漫的一代》(英文)、《狐狸洞话语》、《现代性的追求》、《范柳原忏情录》(小说)。
上海一直帶領中國文化潮流,她的故事實在值得說一說、聽一聽。
作者李歐梵九歲時從家鄉湖南抵達上海,當時的都市文明令他非常吃驚。書中的第一部分從生活的各方面重現多姿多采的上海文化,第二部分討論六位上海作家,從文化角度談他們的作品與上海的關係。
李歐梵的文風向來不乏幽默色彩,加上書中不少具體又生活化的細節,令人讀起來更有趣味。如作者談到當時的商品文化和舞廳,便詳列舞女在服裝方面的最低消費,以證明女體的商品化── 一個月伙食30元,服裝費卻要45元。
談到與上海甚有淵源的作家,張愛玲自然是其中之一,她的傳奇、上海的傳奇以至香港的傳奇三者有何關係,李氏也有精辟的見解。
上海與香港的《雙城記》,在近年的學術圈和商界都是熱門話題,作者就從文學、電影和中國再次融入商業大潮幾個角度審視兩地的異同。
上海摩登李欧梵 再版序 戴望舒的名诗《雨巷》似乎有漫游者的气氛,但“巷子”的美学则值得研究了,它也许代表上海的弄堂世界,但更富田园之美。 然而兼容并包的开放态度恰是施蛰存主持的《现代杂志》的编辑方针,他甚至把左翼政治和艺术上的“前卫”(avant-garde)联系在一起...
评分偶尔看看文学书感觉真不错,最近看了李欧梵的《上海摩登》,主要是写三四年代上海都市文学的状况,是一本很好的文学史著作。 本书第一部分首先交代了当时的背景,首先是上海的消费文化,英美法在上海建立了租界,从而为上海带来了西方的文化形式和生活方式,这可以从上...
评分最精彩的是猜想地揭示了各种“互文”,尤其是广泛形式的文化文本存在与文学文本之间。作者指认上海的都市文化是一种“杂交”的文化,主动贴近并天生颠覆,生成了中国20世纪初具体语境下的现代性追求。但我并不认为足以充分谈论身份认同与殖民或世界主义。(终归谈艺术简单一些...
评分最精彩的是猜想地揭示了各种“互文”,尤其是广泛形式的文化文本存在与文学文本之间。作者指认上海的都市文化是一种“杂交”的文化,主动贴近并天生颠覆,生成了中国20世纪初具体语境下的现代性追求。但我并不认为足以充分谈论身份认同与殖民或世界主义。(终归谈艺术简单一些...
评分为搭配理解贾导海上传奇作文本参考,才发现学术视角的切入点竟然可以是现代主义之东方表现
评分基本上是以上海为故事背景的民国小说家分析集合,除了张爱玲之外大部分人都没继续写下去,要不是被暗杀就是转行干其他的了,再仔细一看,全是被鲁迅掐得不想写了……这种时候就觉得鲁迅也蛮讨人厌的。牛津大学版没有删内容,但是错字蜡笔多……
评分第一次读他的书,作为一本论文集,这的确已经是一本十分吸引人的书了。书里为读者展示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老上海的声光电,她的高楼大厦声色世界现代气息。当时的上海,要比中国绝大多数城市先进至少一百年,甚至直到今天,中国至少一半的城市也没有达到上海当时的发达水平(当然这差距现在在飞速地缩小)。然后作者为我们一一展示了那些在文学史里常常被贴着“海派”“新感觉派”“色情”“鸳蝴派”的作家,他们是为左翼和革命文学是瞻的作家和读者所不齿的。但是联系他们所生存的上海来看,他们又有什么好值得责怪的呢。此外,抛开那些标签,作者也使这些作家更加丰满和立体了。很显然,作者是十分怀恋当时的上海的,解放以后的上海似乎大不如前,由风姿绰约的少妇变成了半老的徐娘。如今这一伪善的魔爪又伸向了香港。
评分读了一头一尾 细细道来上个世纪上海的新兴玩意儿 最后张爱玲和沪港之别也是饶有趣味
评分为搭配理解贾导海上传奇作文本参考,才发现学术视角的切入点竟然可以是现代主义之东方表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