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信忠,1977年出生于被赶出联合国后“风雨飘摇”的台湾;1984年,李登辉当选“副总统”,廖信忠上小学;1989年,蒋经国逝世的第二年秋天,廖信忠升入国中;1993年,新国民党联线人士组建“新党”,廖信忠进入淡江高中读书;1998年,马英九和陈水扁竞选台北市长,廖信忠参加成功岭大专集训;2008年,台湾大选马英九获胜,而陈水扁随后锒铛入狱,廖信忠也在上海开启了自己全新的一段人生。
关于真正的台湾,你又了解多少?
这是我常常问大陆朋友的问题。
我明白,对于很多大陆朋友来说,台湾往往只是一个空洞的政治概念;大多数人并不清楚台湾过去30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台湾普通民众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
其实,台湾30年来的社会巨变,绝不亚于改革开放30年的大陆。
1975年蒋介石逝世后,台湾局势骤然微妙;蒋经国于70年代末力排众议,强力发动台湾社会变革,直接推动了台湾的经济腾飞;接下来的几十年,李登辉、陈水扁、马英九等政治人物粉墨登场,台湾社会风起云涌,每一个最普通的台湾人,都卷入其中,日常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30多年的社会巨变,也给我和我的家人,留下了许许多多令人难忘的欢笑与泪水。
本书从我出生的1977年写起,以一个台湾平民的视角,向您细述30多年来台湾社会的大事件和小故事,与您分享过去30年台湾老百姓最真实的日常生活和悲喜人生。
读完本书,您多半会感叹一声:这些年,原来大家都不容易!
每个人生活的年代都有自己独特的个人记忆,台湾70后青年廖信忠其实也和我们一样有着辛酸幸福甜蜜的生活回忆。他所写的《我们台湾这些年》一书,仿佛是封写给13亿大陆同胞的家书,以敏锐视角,以成长经历为主线,把台湾的时政大事和自己的个人小事糅合一起。虽然书里提到的...
评分读《我们台湾这些年》,书中说,蒋经国时期的台湾指望被大陆了解,于是气球下悬了许多器物随风飘过海峡。“如果风向算得准,可以飘到湖南甚至四川”。这本书中的“我”,90年代去到北京,目瞪口呆:路很宽,高楼很多,“与想象得完全不同”。 彼此彼此。 我小时候的故乡小儿歌...
评分作者:荆 墨 对宝岛台湾的认识,真的是很少很少。以前从柏 杨、李敖、余光中、琼瑶、龙应台等人的文字中认识台湾,而这种认识中,还穿插了血浓于水的记忆。现在,读到台湾青年廖信忠所著的《我们台湾这些年》(重庆 出版社),心中的好奇就更加强烈了,因为...
评分《我们台湾这些年》,是一个台湾普通百姓写给大陆同胞的一封家书,有幸,我也收到这封家书。 看到家书两个字,便无端涌起一些温暖。 现在想想,最后一次写信收信是什么时候已经忘记了,数字时代的便利让我们抛弃了可以留下体温的书写,已经忘了那些或飞扬或歪扭的属于每个不同...
评分当得知此书终于集册出版时,我将它推荐给身边每一个人,甚至是我的父执辈。 此书最珍贵处,不仅在于“真实”,更在于“邻近”。 你能感受一个不再是飘在空中的台湾;这个台湾在书中更像是你我同个村的乡里乡邻,去她家的距离虽不能说是近在咫尺、但也就差不多从大名府去趟铁...
后面太潦草。写法上,也太迎合大陆读者了……然而如果不是这样,也很难在大陆出版吧……
评分有点像流水账,但好在共同语言还较多。在后记上作者困惑两岸的歧义,其实很简单,台湾是从个人出发,而大陆网民总是从统治者来看。
评分非典的时候拿乳罩做口罩,记者问感觉如何,被采访的人说——“有妈妈的味道”...
评分后面太潦草。写法上,也太迎合大陆读者了……然而如果不是这样,也很难在大陆出版吧……
评分作者的笔调轻松,内容可真的是大陆人不熟悉的。有些台湾的过去,就像龙应台笔下的污染,是目前我们在经历的。以后去向未知,但是台湾的过去可以参照。对于老百姓,只能也乐得做个看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