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 • 佩雷克(Georges Perec,1936-1982)是波兰犹太人后裔,在二战中失去双亲。作为当代最具世界声誉的法语作家之一,他的作品集敏锐的观察、睿智的分析、悠远的情感和非凡的形式感于一身。除小说《物》以外,其代表作还包括自传《W或童年的记忆》、小说《消失》、《生活使用说明》等。 乔治•佩雷克还是“潜在文学工场”(oulipo)的重要成员,其小说以任意交叉错结的情节和独特的叙事风格见长,1978年出版的《生活使用说明》是法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之一,被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誉为“超越性小说”的代表作。
佩雷克的《物》是法国战后最优秀的”社会学”小说之一。1965年一经出版,便获得了当年的雷诺文学奖。这本书是对物质时代与消费的早期纪事,在描写60年代法国物质奢华的同时也对这一现实对人的影响进行了反思。作者对主人公与大众对于革命参与的对照也表现了当时人心的矛盾心理。
“物”的陷阱——被遮蔽的主体性 在法国文学中,提起“物”,人们往往都会想到大名鼎鼎的“新小说”派和写作《嫉妒》《橡皮》的阿兰—罗伯•格里耶。然而“物”却并非“新小说”派的专利。法国的另外一位作家乔治•佩雷克的处女作就是《物》(1965)。 佩雷克是一名法...
评分这本小书写的是物是如何挤占人的空间,以至于人要不断占有财富和虚名来获取更具价值的物和空间的。随着一对年轻主人公的成长,我们目睹他们如何在一无所有时瞥见了世界的富有,在学会热爱生活前学会了热爱财富,如何从两个人的世界破土而出投入旋风般的群体生活,服膺于群体的...
评分今年的books都是在交通空间上读完的。火车上,机场,或者摇晃的双层巴士顶层。精力有时候涣散,有时候集中——反射在视网膜上的字体们有时像数学公式,有时像临近下雨时的蚁群,传递给我不同的信息与感受。 (待续)
评分读起来很快,真的只是一块蛋糕的功夫。 法国人一向特别喜欢嘲笑小资产这么一个阶级,再穷一点的一定是两眼麻木脑袋空空,每天为果腹奔波,再富一点的继承祖荫,设定就是不管怎么生活都是实现自我,甚至偏偏就是要过浪荡生活,只有夹在中间,手中无物,又窥见了财富一角,受过...
评分今年的books都是在交通空间上读完的。火车上,机场,或者摇晃的双层巴士顶层。精力有时候涣散,有时候集中——反射在视网膜上的字体们有时像数学公式,有时像临近下雨时的蚁群,传递给我不同的信息与感受。 (待续)
无懈可击的技术流,猜想背后有大量笔记支撑。几无对话。非特定个人视角的,可称社会化的心理描写弥漫全篇。永难满足的希冀和时间压出的妥协,命中一代法国青年及半世纪后以北漂为代表的中国年轻中产。
评分一对清贫困顿有品味讲格调的文艺知识青年上下求索苦闷思考着如何在这物质现实社会中过上更有品味更讲格调的日子——作者在最后第100页,手一抖,让他们发了财,于是乎,贤伉俪从此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解决了前面99页所有问题~
评分我讨厌没有内容的排比。
评分太牛逼了
评分无懈可击的技术流,猜想背后有大量笔记支撑。几无对话。非特定个人视角的,可称社会化的心理描写弥漫全篇。永难满足的希冀和时间压出的妥协,命中一代法国青年及半世纪后以北漂为代表的中国年轻中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