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蒙德·钱德勒(1888—1959)
20世纪美国文学的代言人之一,用教科书级别的洗练文笔塑造了“硬汉侦探”马洛的经典形象,开创性地将“硬汉派”风格植入文学传统,革新了美国小说的面貌。“钱德勒式”文风,被后世无数作家争相模仿;马洛则成为硬汉鼻祖,此后所有硬汉形象身上都有马洛的影子。
《漫长的告别》是钱德勒无可争议的代表作,也是他至为得意的作品,斩获1955年爱伦·坡奖。
·
钱德勒的7部长篇小说均以马洛为主人公:
《长眠不醒》(The Big Sleep)
《再见,吾爱》(Farewell, My Lovely)
《高窗》(The High Window)
《湖底女人》(The Lady in the Lake)
《小妹妹》(The Little Sister)
《漫长的告别》(The Long Goodbye)
《重播》(Playback)
·
译者
姚向辉,又名BY,青年译者,译作有《教父》《七杀简史》《漫长的告别》《马耳他之鹰》等。
说一声再见,就是死去一点。
私人侦探马洛偶然遇到被人扔在停车场的陌生醉鬼,将其带回了家。醉鬼并不老,但满头白发,半边脸上有刀疤,整过容,尽管落魄之至,仍表现得很有教养。酒鬼失意的样子打动了马洛。从那之后,马洛和他成了偶尔一起安静喝酒的朋友。
某天一大早,这位绅士酒鬼找到马洛,说自己杀了妻子——一个百万富翁的荡妇女儿,还请马洛帮帮自己,从而把马洛拖进了一场匪夷所思的漫长告别之中……
我转了一段某位网友在博客里贴的一段,大家自己看。 雷蒙·钱德勒在好莱坞 五十五岁的雷蒙·钱德勒(Raymond Chandler)在接到派拉蒙公司的电话时,犹豫了片刻。他在十年前——也就是1933年——在通俗刊物《黑面具》上发表了第一篇故事,四年前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夜长梦多...
评分 评分很惭愧地说,我以前从未读过钱德勒的作品,对他那种独树一帜的“硬汉派”写作风格也不甚了解。当我拿到手阅读的那一刻,我甚至有点恍惚:这究竟是在推理中粘合了文学性?还是在一本外国文学书中按下了推理的开关? 以往我看过的推理小说,基本来自两个派别:一是江户川乱步、我...
评分钱德勒的简历听起来就很硬汉,而且传奇得销魂:想当自由撰稿人未果,做国家公务员失败,参加过一战,在石油公司里从财务做到高层,结果因为酗酒被开除。一般人的人生大概到这里为止了,接着只能潦倒地上《新老娘舅》或者《阿庆讲故事》节目——这两档节目是上海地区市民阶层会...
评分说实话,马洛没让我想起亨弗莱·鲍嘉,在我的印象中,到被具象化,庸俗化成“月光侦探社”中的布鲁斯·威利斯,可惜没有个美女作搭裆,可以时不时顶几句嘴,搞点小暧昧,必要时来个肝胆相照什么的。从这点看,马洛是够落寞的。 再说句实话,这本《漫长的告别》,也没...
能够读到这本书完全是因为它的日文版译者是村上春树的缘故。对作者当然是毫无了解了,当看到出版社是新星的午夜文库时,我就知道它是一本“推理小说”。然后,好吧,钱德勒是我读过的推理小说家里文笔最好的一个,比喻的运用都能赶上麦卡勒斯了。可惜这样的推理故事并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剧情发展缓慢,甚至到了100页谋杀都还没有登场。只有前面轻描淡写地两场“自杀”。对话充斥着太多局限性的俚语和幽默,让人很难咀嚼,尝到话中真正的意味。被归类为“推理小说”却一直在说“都市言情”只能让人昏昏欲睡。没有哪怕一点点的解谜和叙述性诡计。结尾的“诈死”也只能说是中规中矩。以后只看岛田,阿加莎,埃勒里的本格推理了!
评分重读一遍,发现自己原先的感觉并不太对。马洛的确没什么特别和动人之处,不过钱德勒的讲故事方式值得每个写字的人玩味。
评分西部王家卫。
评分苦逼侦探的修行。
评分被电影先入为主了,原来还是改编了不少,也改得很好!尤其是他住的那间顶层房子和旁边几个裸体女人,原著里竟然没有啊。当然,旁逸斜出顾左右而言他的推理小说很迷人,马洛身上那种老子什么都不在乎老子只在乎自己在乎的正义感也很迷人,随手就愤世嫉俗一下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也蛮酷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