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生于巴塞尔,曾受过家具木工的训练,在巴塞尔艺术与工艺学校和纽约普拉特学院分别接受设计师和建筑师训练。从1979年开始在瑞士哈登斯泰因开办自己的事务所。瑞士意语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主要建筑作品:罗马考古挖掘防护展示馆,库尔(Chur),1986年;圣本尼迪克特教堂,苏姆威格(Sumvitg),1988年;老人之家,库尔-玛桑斯(Chur-Masans),1993年;瓦尔斯(Vals)温泉浴场,1996年;布雷根茨美术馆(Kunsthaus Bregenz),1997年;瑞士馆,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柏林“恐怖地带”(Topography of Terror)文档中心,1997年建成部分于2004年由柏林政府拆除;科伦巴(Kolumba)艺术博物馆,科隆,2007年;圣克劳斯兄弟田野教堂(SaintBruder Klaus Field Chapel),沙伊特魏勒(Scheidtweiler)农场,德国曼谢里希(Mechernich),2007年。
《思考建筑(原著第2版)》内辑录的多篇文字曾被译为中文,并刊载在国内建筑专业杂志上。《思考建筑(原著第2版)》“思考”一词没有用静时态的“thought”,而使用显示着动态过程的“thinking”,卒姆托在此意指不断接近的思考过程。所有经过精心挑选的照片为彼得•卒姆托建筑思考的沉思品质提供了证明,这种品质有材料的美感、尺度的精确模制化、抽象构图的纯粹性、完美细部的快感、以及建筑与自然之间动态的联系共同构成。卒姆托的建筑将色彩范围控制到光与影的尾差之中约束了光与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它通过增强建筑的形体与体谅的感觉强调了建筑物固有的严密与精确。这些照片所展现的建筑抽象的美感恰到好处地解说了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诗句:“‘简洁’修饰着美!” 为了设计一幢与生活感性相联的建筑,设计师必须从远远超出形式和构造的层次来考虑。《思考建筑(原著第2版)》自第1版脱销数年以来,在此第2版中增加了三篇新论文:“美是有形式的吗?”,“现实的魔力”和“景观中的光线”。《思考建筑(原著第2版)》不仅由Hannele Graulund重新排版,还新增了卒姆托在哈尔登斯坦新家和工作室的彩色照片,由Laura Padgett本人亲自为此书摄影。在文中,彼得•卒姆托表达了他设计这些建筑的动力,是出于我们自身多方面的感受和理解,并拥有了强大和正确的表现方式和人格。同样的宁静平和的感觉也同样体现在《思考建筑(原著第2版)》的姊妹篇《氛围——建筑环境》一书中。
撇开技巧不说, 他的建筑的动力来自他自己,他的现实生活,项目本身。他的真实情感,人类的普遍情感。而他也坚持了他自己。 有句话说的好:打动我的不是美,而是美丽与现实的关系。 难道建筑不是回应,人,有着短暂生命的人吗? 让人类诗意的栖居么? 当然是。
评分Zumthor确实不擅长文字和语言,但对于建筑的零零散散的思考,是构成自己对于建筑的观念的基石。这本书也更具体的说明了《Atmospher》那本里面说到的打动人的建筑其打动人的地方在哪里,以及怎样就是被打动。他这本书里面还提到了Steven Holl的“锚”,来讲建筑与场地的关系。 |...
评分假定的一种联系 《思考建筑》乍眼看是一本关于建筑的专著,可是这本书却并没有过多用专业的角度去阐述建筑,却从事物的本原和生活的本质上寻求种建筑和人最根本的联系。思考建筑,其实思考的...
评分卒姆托的思考摒弃了很多繁杂的东西,从自身创作的源头去思索一些问题。可以看出他自身的建筑体验在后来的创作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这种感性的直觉的指引使得他的建筑最终形成某种特定的气氛。另一方面他身上存在某种匠人的特质,看重材质和细节,尊重物体本身存在的形式和...
翻译毁了很多东西……
评分再读了一遍《思考建筑》,让我想到读了三遍的卡尔维诺《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卒姆托对建筑美的思考从方式、内核、光、场景体验多方面展开,似乎印证了卡讲座里小说的轻逸、精确、鲜明、多样化。文笔在柯布西耶、安藤忠雄之上,和库哈斯有一拼。
评分对我而言,建造可以有美好的静默,我将它同镇定沉着、不言自明、坚忍耐久、仪容大方、完整无暇、温熙和暖、激发美感等品质联系在一起:建筑物成其自然,建筑物就是建筑物,不代表别的东西,如斯而已。
评分十年前这就是九阳真经啊
评分谢谢YAYA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