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知远,1976年出生,200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微电子专业,曾任《经济观察报》主笔,现为《生活》杂志联席出版人,《亚洲周刊》与《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他也是单向街图书馆的创办人之一。曾出版《那些忧伤的年轻人》、《中国纪事》、《我要成为世界的一部分》、《转折年代》、《这一代人的中国意识》、《纳斯达克的一代》、《昨日与明日》、《思想的冒险》、《新闻业的怀乡病》等。
“在你的国家,你却是个陌生人”
在这本书里,作者试图通过一次穿越中国的旅行(爱辉-腾冲)来了解这个国家,但看到的事实却并非如其所想象,这在作者行走三峡和陕西以及其他地方时,似乎也是一样,传统已经断裂,混乱的价值观无处不在,他既看到了这个快速变化的国家的巨变,也看到了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像是无根之萍,他们困惑、焦灼、滑稽、痛苦、失落,却也蕴涵着无尽的能量——他们无法从传统中获取价值和意义,却也享有了没有历史束缚所带来的无边界的自由。
这本书在形态上或许杂糅,游记、人物、评论,都混合其中,但是其主题仍很清晰,它试图展现的是当代中国社会日益深刻的断裂感。
毫无疑问.这书看起来很吸引人. 作者从北到南,从中到外的类似游记的东西不知道要赚到多少可以供他在路上飞来飞去,住最好旅店的钱. 无论是白城还是大庆,无论是罗马还是印度, 我始终觉得这只是花一小点时间接触一座城市,接触一两位当地人,就敢把祖国这样的词放到书名上来吸引读者...
评分世界总是充满着各种矛盾,就在我码字的时候我深深感到我只是想把一堆不加修饰的垃圾一股脑儿的丢弃,以期减轻负担,但同时我却愈发感到沉重。而矛盾也同时存在于这本书的书名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却完全陌生于这个国度。 大城市里能享受到生活的舒适安逸,书籍...
评分这本书并不值得细读,因为其间的思考并不深刻,而且许知远显然仍在思考之中,还没有走出收集素材的阶段。相信这本书只是一个阶段性的产物,期待许老师升级,摆脱掉“那些忧伤的年轻人”的影子。 如果简要概括一下内容那就是出游,与一些人交谈,然后加以评论。更为丰富的一本...
评分http://blog.farmostwood.net/459.html 许知远曾经给我自己的写作风格以极大的影响,无论是好的方面还是坏的方面都是如此。从好的方面来说,他和他在《经济观察报》时期的那些评论教给我,一个人可以在议论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让文字保持敏锐、准确和湿润,并且伴随着审慎和饱满...
评分在你的祖国,你却是个陌生人。——书名和封面上这行字抓住了我。 近几年国内轮番上演的种种乱象让我感到越来越沉重、茫然。意气风发的“祖国的花朵、未来的主人”睁开眼才发现自己生在一片焦土之上。我想做些什么,但面对太大、太乱的现状,除了跟朋友聊天感慨“世道太乱”,...
许知远,也只有现在这点本事了,那个在镀金中国里激烈的议论和抨击,发出的言论尽管有时偏激而理想化,也会有知识,理性和智慧的碎片在其中闪动的人不见了,而这本书可以简单的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一部分人仍然身处贫困陷阱,走出去的另一部分人则面对着中等收入陷阱】,完了,二三百页全是对这句话所举的例证,许知远这么多年不进反退,他看不出如今中国已经度过那个揭示问题的阶段,所有的问题大家都心知肚明,需要的是解决问题的途径或者推动正斧解决问题的手法和压力,可是许知远已经失去了说出有价值言论的能力,或是根本无力进行高层次的思考,所以写出了这种如果诞生在八十年代会是本经典而在今天一文不值的书,不禁让我想起熊培云,一个文风踏踏实实的不像公众知识分子,却一本比一本言之有物的家伙,我也许该去买一本【一个村庄里的中国】了
评分去谈论哈佛商学院,谈论全球化,谈论本雅明吧!因为每次你用西化的句子与国际化的腔调,尽管你自己说那是虚张声势,但总比厌倦着从中国的一个小县城写到另一个再也不会去的小县城更接地气。
评分这种为了写书莫名走爱辉腾冲一线 抒情的像吃了春药 小家子气的思考又如同黛玉葬花一样矫情 不明白许知远是怎么办了个书店。当记者不深刻 当文青太矫情 叹气。
评分谁来给许知远织毛衣
评分人间自是有情痴 杀了我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