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蘭特是美國著名中世紀科學史傢,印第安納大學科學史和科學哲學係教授,1973-1979和1987-1990任係主任,專長中世紀科學、自然哲學、科學與宗教,1983年被任命為著名教授。獲得多項榮譽和奬勵,包括1992年的科學史最高奬薩頓奬。
《近代科學在中世紀的基礎》是一部經典的科學史著作。它考察瞭中世紀科學的成就,並從哲學、宗教、體製等方麵令人信服地錶明,與流行的看法相反,近代科學並非源於16、17世紀的科學革命,而是植根於古代和中世紀。有四種關鍵因素使中世紀歐洲為新科學做瞭準備:(1)希臘-阿拉伯的自然哲學著作於12、13世紀被澤成拉丁文;(2)中世紀大學的發展;(3)基督教麵對世俗學問所作齣的調整。(4)亞裏士多德自然哲學的轉變。《近代科學在中世紀的基礎》語言流暢,內容平易,適閤對科學史和西方文化史感興趣的人士閱讀。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對宗教與宗教的關係有一個比較全麵的認識,不是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科學曾經是神學的婢女。以階級鬥爭的角度去解讀的話,婢女的確是被壓迫的,但其實也可以看成是相互依賴,互生互存。教科書去毒,還得感謝勾文增老師精彩的課。。其實很多細節已經忘記瞭。
评分Grant挺注重1277年大譴責的,不過在此書裏又不認為它撬動瞭亞裏士多德主義;對亞氏運動學說與中世紀晚期的運動學說之間的差異闡述得很精緻;阿威羅伊主義世界永恒說帶來的世界單一化與後來晚期學者所著重的“神的可能性”(由此就有瞭多重宇宙/世界的設想)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這其實是1277年教條式譴責後,對於如何應對極端亞氏主義所帶來的神學危機所進行的哲學層麵上的精細化。
评分本書是格蘭特對《中世紀的物理科學思想》的大幅擴充和改寫,齣版相距25年,仍聚焦於近代科學與中世紀的關聯,兩書並讀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學術積纍,研究視野的擴大,以及觀點變化的理路。本書中前著的精華大多被保留,對中世紀物理思想的看法也未改變,隻是限定瞭結論的範圍。本書從科學文化的外層和內層兩個角度切入,認為大翻譯運動、大學建製及以受到舊七藝和亞氏自然哲學教育成長的神學-自然哲學傢群體是促成近代科學革命的前提,另一麵,以數學、天文學、靜力學和光學為代錶的精密科學某些部分雖達到一定高度惜未能直接發展成近代科學(延續前書論點和論證),但自然哲學在方法論、術語、問題論域及深植於大學中的理性探索精神卻為近代科學打下瞭實質性基礎。作者論述邏輯清楚,論據充足,毫不晦澀,洞見隨處可見。
评分很慚愧,自己水平有限。
评分重要的爭論都清楚地重述瞭一遍,如果有些插畫就更好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