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之水,浙江诸暨人。靠自学考入三联书店,于1986年至1996年担任《读书》杂志编辑。张中行《负暄三话》为其立传。1996年起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师从孙机先生开始深入研究文物考古,用考古学的成果来研究文学作品,著作有《终朝采蓝》、《古诗文名物新证》、《诗经名物新证》、《先秦诗文史》《梵澄先生》等。
古人打制、插戴和收藏的金银首饰不仅是财富与艺术的合一,也因为它所具有的展示性而成为生活时尚不可忽略的一个风向标。当日工艺品的流行题材差不多都出现于金银首饰,虽方寸之地,却几乎是时代品样之聚珍。本书意图通过对这些小物件儿的寻根溯源,对组成元素的构造解析,勾画出古代饰品设计者的用心和技艺,与时代风格互动的轨迹,最终体现古代生活礼俗的真实面貌。
附录是扬之水先生对“掬水月在手”流韵演变的分析,阅后,忽然想到梅兰芳先生的《太真外传》里面有一唱段“金盆捞月”很著名: [西皮二六]挽翠袖近前来金盆扶定,只见那空中的月儿落盆心。又只见那蟾蜍动桂枝弄影,美嫦娥清冷冷哪得无情。看仙掌和骊珠纷纷乱迸,顾不得双手冷玉...
评分221页:“所谓‘铁锤儿不住敲,胶板儿终常抱’,便是现代金工艺所说的‘錾刻’,也就是近年金银器研究中惯常说到的‘锤碟(本为金字旁,打字找不到这个字)’。”这里的錾刻和锤碟应是两种不同的工艺,不能等同,该句中形容的是錾刻或锤碟,因为两者都是在胶板上固定对象,用铁...
评分中国金银器俗称“黄白物”,晚清小说又称“阿堵物”,自古以来就是财富的象征,既可保值,又能代表身份地位。 金银器主要分使用器和装饰品两类。眼下市场上明清以降的银器很多,元朝以前的则极为罕见,其实我国的金银器制作早在秦汉就已开始,但唐朝之后,金银器突然从中国历史...
评分附录是扬之水先生对“掬水月在手”流韵演变的分析,阅后,忽然想到梅兰芳先生的《太真外传》里面有一唱段“金盆捞月”很著名: [西皮二六]挽翠袖近前来金盆扶定,只见那空中的月儿落盆心。又只见那蟾蜍动桂枝弄影,美嫦娥清冷冷哪得无情。看仙掌和骊珠纷纷乱迸,顾不得双手冷玉...
评分作者明显倾向于精选自己接触的博物馆藏中较高档者.故而全书以金器为主,有关头簪的内容占去大半,带着讲了耳饰.手镯说得不多,器物就更少.戒指列举不过二个.作为嫁妆的霞帔坠倒有数例.这一定程度体现了作者对宋元金银器构成的理解,也不影响勾画古代饰品设计者的用心和技艺的初...
一套三本,本以为是闲书,不料信息量很大,记录翔实,图极用心。膜拜一下。
评分太细碎的东西喜欢不起来
评分没写论文,又看完了。。。。图片非常好看,文字没啥可说。不过探索首饰与书画之间的关系倒是很新巧,很有意思。
评分要是图片大些就好了
评分本来是上学期因为尚刚的课买的这本书,没怎么看,结果现在学断代史的时候发现这本书相当不错。恩,除了有点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