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剋·波斯特(MarkPoster),1941年生,1968年獲得紐約大學曆史學博士學位。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曆史學係和電影與傳播學係教授,批判理論研究所所長,同時受聘於該校信息科學院和比較文學係。他是著名的西方馬剋思主義批判理論傢。其研究領域西方文化思想史、批判理論、新媒體研究。主要著述:1《信息方式》(1990)2《第二媒介時代》(1995)3《文化史與後現代主義》(1997)4《互聯網怎麼瞭7》(2001)5《詰給我信息——互聯網時代的政治和文化》(2006)。其編譯有鮑德裏亞的《生産之鏡》、《鮑德裏亞文選》、《政治理論與當代文化》等。馬剋·波斯特的書中充滿瞭曆史的厚重和哲學的思辨、哲學,曆史、媒介看似不相乾的學科,在他的書中構成瞭關乎人類自我發展的主題。也正是因為其多元的復閤媒介分析方法,吸引和啓發瞭眾多國內外學者。馬剋·波斯特把媒介描述成為一種物質,一種文化的物質力量。馬剋思認為媒介是一種精神交往而非一種物質力量,並不具備改變社會的力量。波斯特卻認為鑒於西方工人運動的失敗,如果要改變社會就需要從文化層麵進行顛覆與重構。因而,對於文化主體的塑造,就是這一改變的關鍵。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 第一章文化的不確定性, 第二章技術之存在, 第三章資本主義的語言學轉嚮, 第四章數字化主體與文化理論, 第五章模擬作者與數字化作者等。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首先要對波斯特在這本書裏的學術原創性打個大大的問號,因為全書通篇都是對其他著名文化學者論述的引用與綜述,並且作者不斷將互聯網誕生之前的各種對媒介的論述生搬硬套地用到對互聯網的分析之中,個人對此有所保留。比這更為糟糕的是令人發指的翻譯質量,作者對於相關文化理論和專有名詞非常隔膜,幾乎缺乏基本常識,以至於各種低級錯誤比比皆是,而譯文也顯得生硬和不通順。綜閤以上兩點,很難對本書給齣高的評價。
评分水平不過有點難理解
评分翻譯大爛。
评分讀的有點晚,所以看到作者討論的話題已經有瞭很多成熟的研究。
评分老師要求讀的,看不懂啊,看不懂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