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托邦與反烏托邦:對峙與嬗變(蘇聯文學發展曆程論)》是當代作者的文學史論。全書從國傢烏托邦主義與反烏托邦精神的對峙與兩者關係的嬗變角度齣發,闡述蘇聯文學74年的發展曆程。具體內容:十月革命至五十年代初:國傢烏托邦精神的興起與衰竭;後專製主義時代:烏托邦與反烏托邦精神的轉換與變異;改革時期:反烏托邦精神的重新高漲等。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整本書更注重“史”的建構,而缺少文學的分析
评分列寜–斯大林時期: ①馬雅可夫斯基 ②綏拉菲莫維奇《鐵流》、法捷耶夫《毀滅》、富爾曼諾夫《恰巴耶夫》;奧斯特洛夫斯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③紮米亞京《我們》、布爾加科夫《大師與瑪格麗特》 ④阿赫瑪托娃 ⑤肖霍洛夫《靜靜的頓河》《被開墾的處女地》 赫魯曉夫時期: ①愛倫堡《解凍》;尼古拉耶娃《拖拉機站長和總農藝師的故事》 ②肖霍洛夫《一個人的遭遇》、帕斯捷爾納剋《日瓦戈醫生》、格羅斯曼《生活與命運》《一切都在流動》、索爾仁尼琴《伊凡·傑尼索維奇的一天》 勃列日涅夫時期: 索爾仁尼琴《古拉格群島》 瓦西裏耶夫《這裏的黎明靜悄悄》 戈爾巴喬夫時期至解體: 馬卡寜《那兒曾有一對兒......》
评分如果著眼點在於兩種意識形態之間的對峙,那麼便永遠隻能囿於曆史的迴環之中。對於其他事情亦然。
评分很新奇的用烏托邦和反烏托邦兩種形式概括蘇聯文學史 那麼核心自然放大(個人總結)的三傑之上(布帕索) 萬比洛夫是一大收獲
评分2017127。從烏托邦精神的國傢化發端,串聯國傢烏托邦精神與個人反烏托邦精神的對峙下的蘇聯文學史,這種觀點有價值,但一根綫連接七十年還是有些單薄。正文部分,宏觀排布和微觀記錄間斷層太大,且有以論帶史的嫌疑,論證牽強。究竟作傢和其作品能否被如此排布,尚存疑問。姑妄聽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