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帆,1978年生,湖北襄樊人,中国人民大学刑法学博士。从警四年,现为最高人民法院法官。
著有《刑事没收研究:国际法与比较法的视角》(法律出版社,2007)、《刑民交叉案件审理的基本思路》(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译有《作为法律史学家的狄更斯》(上海三联书店,2009)、《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上海三联书店,2010)、《大法官是这样炼成的:哈里•布莱克门的最高法院之路》(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自由的精神:勒尼德•汉德法官书信演说录》(法律出版社,即出)。曾著有小说《一个伪知识分子的警察生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您对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认识,是不是还停留在马伯里诉麦迪逊案、米兰达诉亚利桑那州案、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发生的那些时期?您了解现任九位大法官的背景、经历、个性与司法立场吗?在这个 Twitter、Facebook与Myspace盛行的年代,九位大法官如何思考、办案?他们使用维基百科吗?他们还阅读法学期刊吗?他们有自己的律政偶像吗?他们为何在审判中扮演历史学家角色?他们如何处理判决书中的“脏话”?他们退休之后,如何发挥余热?这本书尝试在回答上述问题的同时,告诉您一个最新、最In的联邦最高法院。
2007年至2010年,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们做出了一系列判决。他们加大了对在校学生言论自由的限制,但又宣布校方对学生的“光身搜查”违法;他们认为处决奸淫幼童者违宪,却又确认了注射死刑的合宪性;他们要求民选法官必须在一方当事人为本人捐助者的案件中回避,又放开了企业、工会对政治选举的资金介入;他们要求CSI专家必须出庭作证,还命令不雅词汇退出电视节目。有人说他们与时俱进,顺应时势;有人骂他们祸国殃民,开历史倒车。真相到底如何?这些判决背后,到底有什么样的力量博弈与法理智慧?这本由中国最高法院法官所著的书将为您揭开谜底。
何帆出新书了。话说这个《大法官说了算》增订本几乎就是一本新书:删去原书一半,加了二十万字,比原来厚一大截。何帆让大家齐齐地归到一个问题:工作出差讲课忙成狗、再做微信公号、旅游各种玩、看书看各种剧,为什么还能神一样地,从2007年至今的九年里,翻译十一本书、写四...
评分在关于政治的各种大词中,“法治”可能是最政治正确的一个———“自由”可能引起混乱,“民主”可能引起多数暴政,“民族主义”则可能引起冲突,所以我们时不时听说一个国家“太自由了”、“太民主了”、“民族主义太狂热了”———唯有“法治”,好像从没有听说过谁抱怨...
评分对于美国司法系统,特别是神秘的美国最高法院的兴趣,来源于何帆的上一本译作《九人》。当我们在兴致勃勃的谈论着美国的自由与民主,三权分立,司法独立等话题的时候,我们对于这些议题到底有多少认识?作为三权分立中的司法分支,既无财政权,也无行政权,他们到底是如何左右...
评分基本上,正如作者在后记里写的,这的确是《九人》的延续,风格跟图宾有一些相似,但是核心除了九个老头或老太之外,其实更应该回落到判例上来。和为最高法院做了三十年报道的记者格林豪斯的想法一致,他退休后写了篇文章,就叫《2691个判决》。 最高法院每年的开庭...
评分在关于政治的各种大词中,“法治”可能是最政治正确的一个———“自由”可能引起混乱,“民主”可能引起多数暴政,“民族主义”则可能引起冲突,所以我们时不时听说一个国家“太自由了”、“太民主了”、“民族主义太狂热了”———唯有“法治”,好像从没有听说过谁抱怨...
思想和知识只能通过大白话的通俗读物传播又是一种哄小孩。
评分内容上有些像宪法历程那本书,但也显示了作者对最高法院的研究之深,值得读。
评分看到最后,翻看作者介绍1978年出生,刑法学博士。验证了自己读时的疑惑,果然不是专门写书的......让人读起来很费劲,不够流畅....
评分要说缺点的话,本以为高法的庭辩会像《公正》一样充满了不同和价值观的激烈对碰,但实际上并没有,也许是作者没有表现出来,总之有些浅显,没有照顾到每一个投票背后所代表的思考方式。
评分很好的一本书,本来以为国人写的不会很有意思,但实际看起来作者能旁征博引,把枯燥的法律判决前前后后都讲的很清楚。不过总觉得作者是用一种羡慕的语气在著书,想想现实,羡慕也是有道理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