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论》(1872—1901)与西方汉学

《中国评论》(1872—1901)与西方汉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上海书店出版社
作者:王国强
出品人:
页数:797
译者:
出版时间:2010-07
价格:75.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45800975
丛书系列:上海市学术著作出版基金
图书标签:
  • 中国评论
  • 王国强
  • 海外汉学
  • 汉学
  • 近代史
  • 文化史
  • 西学东渐
  • 中国近代史
  • 西方汉学
  • 《中国评论》
  • 中西文化交流
  • 近代中国
  • 学术史
  • 期刊研究
  • 思想史
  • 文化史
  • 清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国评论》(The China Review or,Notes and Queries on the Far East)是晚清在香港出版的一份英文学期刊,该刊是西方世界第一份真正的汉学期刊,是十九世纪后半期“侨居地汉学”的重要代表。《中国评论》在汉学研究的过程中引入了其时西方世界的各种新兴学科如比较语言学、语音学、民俗学、民族学和碑铭学等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从而在研究的视野、方法和材料方面均有所突破。

作者简介

王国强,1978年生于河南嵩县。2001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历史系。2004年毕业于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7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洛阳师范学院历史系讲师。发表论文数篇

目录信息

绪论
一 学术史
二 研究主旨和章节安排
第一章 《中国评论》创立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19世纪中后期“亚洲地中海”地区的文化格局
第二节 香港的文化交流与《中国评论》的创立
第二章 《中国评论》概览
第一节 《中国评论》的前身
第二节 《中国评论》史实考
一 《中国评论》的关注范围
二 《中国评论》的栏目设置
三 《中国评论》的编辑
四 《中国评论》的出版地点和时间
五 《中国评论》的发行渠道和范围
六 《中国评论》停刊缘由蠡测
第三节 《中国评论》的作者群体
第四节 《中国评论》的后继者
第三章 (《中国评论》的内容
第一节 《中国评论》的内容
——总览
第二节 《中国评论》对中国语言的研究
一 比较研究方面
二 汉语方言研究方面
第三节 《中国评论》所翻译之汉籍
一 《中国评论》所翻译的汉籍
二 文献翻译与汉学研究
第四章 《中国评论》与西方汉学(上)
第一节 西方世界第一份真正的汉学期刊
一 19世纪与中国和远东研究相关的诸期刊
二 西方世界第一份真正的汉学期刊——《中国评论》
第二节 19世纪后半期“侨居地汉学”的代表
一 作为“侨居地汉学”代表的《中国评论》:几个典型个案
二 “侨居地汉学”在汉学研究方面的突破
第三节 《中国评论》对西方汉学的推动
一 评论
二 论战
三 倡导
四 信息交流
第五章 《中国评论》与西方汉学(下)
——论该刊对西方新学科的引入与运用
第一节 麦克斯·缪勒
——东西方学术之桥
第二节 《中国评论》对比较语言学的应用与不足
一 艾约瑟等对比较语言学的引入与研究
二 福兰阁的批评
第三节 《中国评论》的汉语方言研究及其影响
——以庄延龄的相关研究为讨论中心
一 庄延龄的方言研究:从《中国评论》到《华英字典》
二 后继者:武尔坡利齐、商克和高本汉
三 高本汉对庄氏汉语方言研究评价的误差及其原因
四 庄延龄汉语方音记录的准确性问题
第四节 《中国评论》对民俗学、民族学等学科的引入
一 民俗学方面
二 民族学方面
三 碑铭学方面
第六章 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英国汉学
——以《中国评论》为讨论中心
第一节 19世纪至20世纪初英国汉学在远东的代表性刊物
第二节 英国汉学在远东的成长和进步
第三节 视野与评价: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英国汉学
结语
附录
一 《中国评论》目录(共150期)
二 《中国评论》作者索引(共405人)
三 庄延龄《中国评论》刊文目录
四 艾德《中国评论》刊文目录
五 湛约翰《中国评论》刊文目录
六 艾约瑟《中国评论》刊文目录
七 波乃耶《中国评论》刊文目录
八 《中国评论》“学界消息”栏目所报道新书一览
九 《中国评论》“学界消息”栏目所报道期刊索引
十 《中国评论》“目录选集”栏目所收录新书一览
十一 《中国评论》“目录选集”栏目所收录期刊索引
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作者的资料功夫做的很到位,为全书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写作方法来看,也与目下一般的汉学史著作有所不同,即着重从学术源流的角度来解读《中国评论》的学术价值。另外,作者从地理的视角分析中外文化交流,也很有新意。

评分

作者的资料功夫做的很到位,为全书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写作方法来看,也与目下一般的汉学史著作有所不同,即着重从学术源流的角度来解读《中国评论》的学术价值。另外,作者从地理的视角分析中外文化交流,也很有新意。

评分

作者的资料功夫做的很到位,为全书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写作方法来看,也与目下一般的汉学史著作有所不同,即着重从学术源流的角度来解读《中国评论》的学术价值。另外,作者从地理的视角分析中外文化交流,也很有新意。

评分

作者的资料功夫做的很到位,为全书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写作方法来看,也与目下一般的汉学史著作有所不同,即着重从学术源流的角度来解读《中国评论》的学术价值。另外,作者从地理的视角分析中外文化交流,也很有新意。

评分

作者的资料功夫做的很到位,为全书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写作方法来看,也与目下一般的汉学史著作有所不同,即着重从学术源流的角度来解读《中国评论》的学术价值。另外,作者从地理的视角分析中外文化交流,也很有新意。

用户评价

评分

資料性參考專著。

评分

????

评分

資料性參考專著。

评分

也就是本资料目录/是这本称赞伯希和比斯坦因有文化?

评分

非常有中国历史研究的特色啊,附录和注释比正文还厚。作者主要论证中国评论这一侨居地汉学研究期刊的历史意义,其中还包含许多有益的对该刊物具体的媒介操作方式的讨论,而且非常细致的梳理了一些重要主题的论战细节等,对该刊的把握,这一本比段书要好很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