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兰·德波顿1969年生于瑞士,12岁时全家人移居伦敦。18岁入剑桥大学。他徜徉于文学、艺术、美学、哲学、心理分析之间,上下古今求索,从中邂逅知音,产生共鸣,在跨越千年的著作家那里欣然找到先得我心之感,逐步接近了自己的目标。大学只不过提供他一个读书的氛围;而读书只是帮他找到自己独特的创作模式。所以,他不愿把他的写作归入任何一类:小说、历史、哲学……最多能称之为“随笔”,以个人的声音谈人生的重大题材。
德波顿在各种报刊杂志发表的文章很多,23岁开始出版第一部作品。但他写小说力求打破讲故事和表现情景的传统模式,希望探索的是情景背后的所以然,要弄明白各种人际关系后面的动力是什么。他最喜爱的、能引起共鸣的作家之一是普鲁斯特。他的第四部著作:《拥抱逝水年华》是从文学通向哲学的桥梁,这本书使他名声大噪。由此引出下一部:《哲学的慰籍》。如果说他的小说是寓哲学探索于文学创作之中;那么在这本书则是用文学笔法写哲学。他以自己驾驭文字的才华把通常是枯燥晦涩的哲学思想写得生动活泼而通俗易懂,目的就是要把哲学从高头讲章拉下来,进入平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迄今为止,德波顿才华之旅的最后一站是《旅行的艺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何况你的导游是德波顿。全世界的人都在翘首期待这位当代英伦第一才子何时踏上新的旅程,又会是何等新奇的经历。
机场原本只是旅行中的过渡性空间,发生的不过是“出发”与“抵达”,但在阿兰·德波顿的眼中,却成为了一个综合各种文化面貌的博物馆。
2009年夏天,阿兰·德波顿获邀担任英国希斯罗国际机场的“首位驻站作家”。他可以结识来自全球各地的旅客,访谈形形色色的人物,包括安检人员、飞行员、首席执行官,乃至机场牧师;他还可以在出境大厅、入境大厅、机场限制区和机场酒店随意进出,德波顿以他独特的视角探索着机场这个熟悉又神秘的“非场所”,观察着其中的奇妙与庸俗之处,以及旅客与员工的互动。一周后,根据他的所见所闻,以他融合了风趣和智慧的一贯笔触,写出了这部非凡的跨界文化创意之作,探讨旅行、工作、人际关系以及日常生活的本质。让我们知道,待在机场里,可能比我们以为的更具启发性。
作为一个经常出差和旅行的人,隔三差五就会出现在各个城市的机场中。印象里的机场,是地勤人员的语音播报、旅客们的行色匆匆,还有时常发生的延误和等待… 阿兰·德波顿的这本《机场里的小旅行》,却为我展示了从未注意过的机场。德波顿受邀担任英国希斯罗国际机场 “驻站作家...
评分傍晚时分,正好从首都机场T3航站楼出发,飞机晚点了半个小时,我也就如同阿兰德波顿一样在T3闲逛。巨大的玻璃幕墙让视野一望无际,远空夕阳缓缓消失在地平线,四野一片橙红色,跑道上的信号灯逐渐亮起。 伦敦希思罗机场T5航站楼和北京首都机场T3航站楼是同时开始兴建的,两者...
评分因为先是在某处瞄到一眼但没来得及买,之后连续在机场遭遇误机、延机和被迫滞留机场种种,极度好奇别人是如何在机场打发这样的无聊乏味时光,回来迅速买了本看,结果,,,我只能说:能把机场软文写成一本书算是不容易,但至于才子在机场和我们在机场的遭遇之区别,也不过好似...
评分德波顿式的“橘色小调” ——读《机场里的小旅行》 范典/文 大才子的小旅行 阿兰·德波顿算是英国公认的大才子,从最初的《爱情笔记》到《工作颂歌》,一口气已在中国出了九本随笔集,到最新这一本《机场里的小旅行》算第十本。那日与朋友聊天中无意讲起,她言德波顿在走...
评分傍晚时分,正好从首都机场T3航站楼出发,飞机晚点了半个小时,我也就如同阿兰德波顿一样在T3闲逛。巨大的玻璃幕墙让视野一望无际,远空夕阳缓缓消失在地平线,四野一片橙红色,跑道上的信号灯逐渐亮起。 伦敦希思罗机场T5航站楼和北京首都机场T3航站楼是同时开始兴建的,两者...
对为了写作特意进驻机场这种行为表示怀疑。刻意为之的文学到底有些草草而就的感觉。不过书中还是提及很多现代性的问题,诸如记忆、遗忘、注视之类,或许也不过是读者一时兴起的误读。
评分翻译的真好。
评分希望有一天人类学作品也能写出这种细腻~
评分我们对身周的千百万人虽然大多视而不见,但其中总是有少数几人掌控了我们的快乐。我们只要嗅到这些人的气味就可以认出他们是谁,没有了他们我们甚至活不下去。
评分难免有软文的嫌疑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