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塔·米勒(Herta Müller),1953年8月17日生於羅馬尼亞蒂米什縣一個農民傢庭,村莊以德語為通用語言。1982年,處女作短篇小說集《低地》齣版。1987年與丈夫小說傢理查德·瓦格移居西德,現常居柏林。
赫塔·米勒曾多次獲德國的文學奬項,2009年獲諾貝爾文學奬。
這本書包含《飢餓與絲綢》和《鏡中惡魔》兩部散文集。
《飢餓與絲綢》由13篇文章構成,選自作者在1990-1994年間,公開發錶的文章和公開演講的演講稿。
《鏡中惡魔》是由作者在1989-1990年間的11篇演講稿結集而成。作品中內在的、外在的緊張和衝突一以貫之,“魔鬼坐在鏡子裏”,是文集的核心意象。
——读《镜中恶魔》 “我德语无懂”。 以德语作家米勒在回忆其身为罗马尼亚人在德国难民营度过的那段时光时这样写道:新来的人得手里拿着一张纸穿过一扇扇门去办手续,先去哪里后去哪里的顺序是规定好了的。最初要进的两扇门是联邦情报局的办事处,不,门上当然没有这么写,...
評分某种程度上说,每一位作家的作品都可以看作是他的自传,差别只表现在书写形式上,即是说你是直接选择自传体写作,还是选择一种虚构创作。德国女作家赫塔·米勒在2009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最大的争议就在于很多批评家认为她的作品政治说教意味太浓,与文学奖的宗旨有所背...
評分——读《镜中恶魔》 “我德语无懂”。 以德语作家米勒在回忆其身为罗马尼亚人在德国难民营度过的那段时光时这样写道:新来的人得手里拿着一张纸穿过一扇扇门去办手续,先去哪里后去哪里的顺序是规定好了的。最初要进的两扇门是联邦情报局的办事处,不,门上当然没有这么写,...
評分《镜中恶魔》确实是一本非常有深度的书,读了好多遍才能够稍微了解一些她文字的力量。书中的语言具有无可匹敌的穿透力,每一段文字都让我深入骨髓地感受到现实的残酷和真实。充分领略了米勒文字的“诗性与残酷美”。整本书都是描绘了无依无靠的人群的生活图景,现实给他们带来...
評分——读《镜中恶魔》 “我德语无懂”。 以德语作家米勒在回忆其身为罗马尼亚人在德国难民营度过的那段时光时这样写道:新来的人得手里拿着一张纸穿过一扇扇门去办手续,先去哪里后去哪里的顺序是规定好了的。最初要进的两扇门是联邦情报局的办事处,不,门上当然没有这么写,...
文字作為刺刀,講究過猶不及
评分赫塔·米勒的問題在於,她的每篇作品都如此相似,卻又如此不同。。。像巴赫復調,彈多瞭會恨巴赫本人
评分讀赫塔米勒就好像在讀另一個時空的升級版的自己。她對專製政權的反思感性詩意而深刻。其實還蠻推薦生活在當下中國的人讀一讀她的,雖然語言隻是對非現實的呈現,但是我們也能藉助語言模糊現實與非現實的距離,從彆人的語言裏獲取一點麵對當下生活的道德勇氣。
评分米勒8。演講稿水準果然高,《飢餓與絲綢》部分、《十個指頭不會變成烏托邦》真是提瞭一口氣上來,人劍閤一直抵要害。相形之下小說與散文的詩性文字遜色太多,來迴的隱喻雖然值得玩味,還不如這裏卡夫卡城堡來的痛快。那些人喉嚨裏卡著一個膝蓋,一直與這塊異骨鬥爭也是條件反射。
评分比起《國王鞠躬,國王殺人》感覺稍遜,翻譯似乎也不怎麼給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