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特·本雅明(1892—1940),出身犹太望族。草年研读哲学;1920年定居柏林,从事文学评论及翻译工作。在博士论文《德国悲剧的起源》被法兰克福大掌拒绝后,他终止了对学院生涯的追求。加入法兰克福研究所,从而组成了后来事誉世界的法兰克福学派。1933年纳粹上台。本雅明离开德国。定居巴黎;1940年,法国沦陷,本雅明南逃,在法西边境自杀。
美国著名评论家苏珊·曩塔格把本雅明说成是一个思想开放、兼收并蓄的旧式“文人”或“量后一位自由知识分子”。
本书是德国著名思想家本雅明晚期的作品,是20世纪最优美的散文创作之一。由三十篇加有标题的“经验和思想片断”组成。整个文本不具备一般回忆录和叙事文本在时间、事件和人物上的连续性,时间和空间的错乱和叠合构成了文本的风格。本书由于其中儿童经验的普遍性而在我们心中唤起“同感”。那些孩子所特有的、原始的、在感官和下意识层面上的细微而敏感的经验,孩子对色彩、气味、声音和光线等的感知:肥皂泡的色彩,煤气灯的咝咝声,农贸市场的腥臭味,圣诞夜穷人家的灯光,还有孩子口中喃喃念着的儿歌,孩子对妈妈和祖母的依恋,等待礼物时的焦灼,雨天中的想象,对天使的企望和对灾难的预感,获得战利品时的骄傲,捕捉蝴蝶和捉迷藏时的险象环生,在看小人书的时候让远方的国度进入自己的心中,最初的性的萌动以及唯恐天下不乱的心情,等等,我们都似曾相识。
2019年截至目前新买的所有书里,《柏林童年》是第二喜欢的(罗兰·巴特的《埃菲尔铁塔》是第一)。柏林,童年,这两个词本身已足够吸引人,更不用说作者,更不用说封面设计,更不用说它的体积(平装32开的小册子是人类之光)。 但我其实只是想借这本书的地盘分享几句我对柏林的...
评分《驼背小人》读完。一直在犹豫这本书要不要放在“可一直保存书目”中。几次三番搬家整理书籍,书扔得越来越多,愿意一直搬家带着的,越来越少。这本呢? 一些极其珍贵的童年生活片段,来自本雅明私人化的感觉、触觉、嗅觉等,它们掺和了记忆和一辈子的人生经历,其实已经变得面...
评分驼背小人,1900年前后柏林的童年。 □ 那些孩子所特有的、原始的、在感官和下意识层面上的细微而敏感的经验,孩子对色彩、气味、声音和光线等的感知:肥皂泡的色彩,煤气灯的咝咝声,农贸市场的腥臭味,圣诞夜穷人家的灯光,还有孩子口中喃喃念着的儿歌,孩子对妈妈和祖母的依...
评分在遥远的过去将时光收束于曾在童年穿过他身体的城市,是一件极其迷人的事情。本雅明的这种举动对于我的意义在于,在他快节奏的脚步中,我将有可能依附于那些街道、电话机、西洋景、内阳台、动物花园、水獭、双簧管或者驼背小人,也穿过自身记忆的红色火焰获得某些越来越远的温...
评分怎么会有人能如此观照自己的童年。把童年的美好写出来的同时又把那种孩童未知的从童年过渡到大人的漫长等待(或者转瞬间)的感觉写出来。尤其喜欢本雅明描写时光那种漫长感。
评分: I516.65/5276-2
评分这翻译…………去死一死好么。
评分我想我永远读不懂本雅明。开卷普鲁斯特气甚浓,诸多意象,毫不掩饰保留的情感和清冷阴沉的氛围,但是却丝毫没有那种情感波动顺理成章的感觉,或者匆匆开头戛然而止,或者在浓墨重彩的描述后思路诡奇的跳跃,例如他在自己寻人不成迷路后产生了继续漫无目的迷路行走的冲动,进而从马路联想到情欲,坦言之我大多数时候都跟不上他思维的广度和跳跃的幅度,这书是他思维天马行空的轨迹图,不可否认有看头,很奇幻,但我真心不觉得这本身代表了任何流派任何风格,能够被那么多的人欣赏赞扬乃至追捧,我只读了单行道和此书,我只感觉他习惯过度引申,我行我素的创造联系以及不可避免的晦涩
评分柔情脉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