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特·本雅明(1892—1940),出身犹太望族。草年研读哲学;1920年定居柏林,从事文学评论及翻译工作。在博士论文《德国悲剧的起源》被法兰克福大掌拒绝后,他终止了对学院生涯的追求。加入法兰克福研究所,从而组成了后来事誉世界的法兰克福学派。1933年纳粹上台。本雅明离开德国。定居巴黎;1940年,法国沦陷,本雅明南逃,在法西边境自杀。
美国著名评论家苏珊·曩塔格把本雅明说成是一个思想开放、兼收并蓄的旧式“文人”或“量后一位自由知识分子”。
本书是德国著名思想家本雅明晚期的作品,是20世纪最优美的散文创作之一。由三十篇加有标题的“经验和思想片断”组成。整个文本不具备一般回忆录和叙事文本在时间、事件和人物上的连续性,时间和空间的错乱和叠合构成了文本的风格。本书由于其中儿童经验的普遍性而在我们心中唤起“同感”。那些孩子所特有的、原始的、在感官和下意识层面上的细微而敏感的经验,孩子对色彩、气味、声音和光线等的感知:肥皂泡的色彩,煤气灯的咝咝声,农贸市场的腥臭味,圣诞夜穷人家的灯光,还有孩子口中喃喃念着的儿歌,孩子对妈妈和祖母的依恋,等待礼物时的焦灼,雨天中的想象,对天使的企望和对灾难的预感,获得战利品时的骄傲,捕捉蝴蝶和捉迷藏时的险象环生,在看小人书的时候让远方的国度进入自己的心中,最初的性的萌动以及唯恐天下不乱的心情,等等,我们都似曾相识。
我承认,是这个名字,和这幅画打动了我。 一本泛旧的小书。 一个男孩,坐在角落里,看不分明。 一九○○年前后柏林的童年。是它本来的名字。 1932年,作者本雅明在颠沛流离中想要自杀前,写下的一本回忆录。 童年。没有故事。只有片断。时...
评分在遥远的过去将时光收束于曾在童年穿过他身体的城市,是一件极其迷人的事情。本雅明的这种举动对于我的意义在于,在他快节奏的脚步中,我将有可能依附于那些街道、电话机、西洋景、内阳台、动物花园、水獭、双簧管或者驼背小人,也穿过自身记忆的红色火焰获得某些越来越远的温...
评分 评分看这种书很不爽。。 就像走到一座埋葬着古老优雅的精神的墓前。。 你不能不想。。 俱往矣。。 更让人心情不好的是。。 这压根儿就不成其为一个幽思的事儿。。 坟墓的四周没什么宁静乡野。。 只有挤满泥头车的高速公路。。 你刚站了一小会儿。。 那边就喊了。。 孙子哎。。 ...
评分每个人都有一个可以许愿的仙女,但是只有很少的人还记得自己许过的那个愿。所以也很少有人会察觉到,在他们的生活里,仙女已经成全了他们的愿望。我记得自己那个被成全了的愿望,我不想说,它比童话里的孩子所许的愿更聪明…… 当这一切就绪时,女佣就把一个苹果放...
真心好。读着读着瞬间普鲁斯特了- -btw最喜欢的篇目是电话机,还有捉蝴蝶和水獭。
评分怎么会有人能如此观照自己的童年。把童年的美好写出来的同时又把那种孩童未知的从童年过渡到大人的漫长等待(或者转瞬间)的感觉写出来。尤其喜欢本雅明描写时光那种漫长感。
评分如果每天读一段,这个过程是一个享受,如果想一次读完,过程则不是那么happy咯
评分或许是自己不够敏感,至少我感到本雅明这里的“意识形态批判”是乏力的。也许,一边回忆自己的(富足且自洽的都市)童年,一边要做现代性批判,不仅难度颇高,显得有些故作姿态了。是不是思想家总有一种把自己“还原”成一个早慧的小小救世主的倾向?这其中的自恋是非常明显的。换作我,我还更宁愿纯粹地回忆,纯粹地陶醉,纯粹地自恋,舍不得这样挪用自己的童年作什么意识形态批判。基森稿和最后稿的差别,自然有内容上的,不过,前者的行文全都是一泻而下的单独一段成篇,后者里则几乎有了分段,这种差异之于自觉者如本雅明必然是有意而为。(年轻的本雅明…就是理想型啊啊啊啊!真喜欢封面的照片!)“他被阅读的大雪覆盖得异常苍白。”
评分这大概就是圣埃克絮佩里说的我不确定告别童年之后还有没有活过。篇目:捉蝴蝶,旋转木马,柜子,乞丐与妓女,针线盒,驼背小人。于是一切回到原点。吵了这么久,最终还是show和tell之间的抉择。在本雅明这里沉默之子全面胜利,去掉了言辞的过度阐释才有可能暂缓灵光的消逝。“形式和内容、包裹和被包裹住的东西其实是一体的”,正因为此,灵光集才是最适合本雅明的写作形式。他对非意愿记忆的瞬间的把握是对普鲁斯特的最好诠释,拼贴恰恰是现代性的本质。于是现在只剩下一个问题:阅读本雅明明明是件这么愉快的事情,为什么又被必修课给摧毁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