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松
1984—1991年就读于武汉大学英文系、新闻系,获文学学士学位及法学硕士学位。
1991年进入新华社,历任记者、《瞭望东方周刊》杂志副总编辑、执行总编辑,现任新华社对外新闻编辑部副主任兼中央新闻采访中心副主任,《中国军队》杂志编委。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小说等著作十余部,多次在海内外获得大奖。作品被译为英文、意大利文、日文和希伯来文。
《地铁》为一部都市悬疑、惊悚和幻想类作品,被喻为“技术时代的聊斋志异,电子囚笼中的卡夫卡”。全书分为五个独立中篇,彼此间有隐藏的线索交叉,因此也可视为分段式长篇。《末班》,一个老人在搭乘地铁回家途中,发现从隧道深处出现了很多奇怪矮人,把同车人都装进瓶子里运走了。老人决定自己去寻找答案。《惊变》,地铁没有像往常一样靠站,而是一直不停地疯狂行驶。一个青年打破窗户,想爬到车头处看看究竟。在经过一节节车厢时,发现里面的人们正在发生各种变异……《符号》,地面上的城市看似正常运转,但似乎整个世界只是一个实验场。一个男孩儿深入地下,试图揭开这个秘密。《天堂》,人类已完全在地底生活,而老鼠似乎正在成为人类生存下去的引路人。《废墟》,地球已经由外星人接管,两个少年男女被秘密派回地球,以寻找先辈遗留的重要机密。这机密就藏于废弃的地铁世界中。而在外星人的地球指挥中心里,答案似乎远比想像的复杂。
在西单图书大厦找了一圈都没有找到,不得不在计算机上查找,终于在盗墓小说的最底层找到了《地铁》。本来我以为《三体3》肯定是畅销书,找到它旁边必定就是《地铁》。结果我连《三体3》都没看到个影,奇幻类和外国科幻小说却分别有四个专门架子!真让人为中国科幻唏嘘感叹。 ...
评分很难下手个这本书做一个评价,因为它绝对值得一看,但绝对不会给你的阅读过程带来任何的愉悦。 花一个下午忍受着各种心理及心理的不适看完了全部五个故事,突然发现封面上那段用作宣传的文字写的是那样的贴切:“华文世界反乌托邦的新长征,技术时代的聊斋志异,电子囚笼中的卡...
评分去年抱着“收藏”的态度买下《地铁》。盘算着,这其中的故事都读过了,有些还不止一遍,便翻翻了事,没想到逐行逐句地去读。 前几日一天晚上,吃完自己煮的乌冬面,某种着魔的感觉又回来了。 《末班地铁》、《地铁惊变》、《符号世界》、《天堂里没有地下铁》……头四则的故事...
评分《地铁》由五个似有联系却又独立成章的故事组成。时间与空间交织,梦魇与现实混杂,当下与未来互搏,尽管故事起于一个类似于现在的时空中,依旧存在我们熟悉的景象和心境:钢铁水泥的城市丛林,灰暗的小人物的人生,以及,黑洞般存在的地铁。但是这并没有降低读者的阅读障碍—...
评分你可能会不喜欢这本书。但是不能忽视它的存在。 这本书曾经遭到出版社的拒绝,拒绝理由是:阅读门槛太高。 但是它最终还是得以出版了。 我们选了最适合它的出版公司,我们选了最适合它的插画作者,我们选了最适合它的编辑,我们倾注了无数的心血和爱。我们这么做的原因是,我...
韩松写的是小说,不是科幻。这本《地铁》主题是:拒绝英雄,拒绝拯救,拒绝自赎,集体毁灭,写的非常虐。我喜欢韩松这种貌似冷漠观望实则满腹热情的写作。
评分直男的脑洞真可怕,呵呵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把它完全给毁了。即使故事再诡异再好看,我他妈也觉得是在花钱看盗版txt。
评分整部小说分为五章,既可以当成一部长篇小说来读,也可以当成五篇聊斋志异式的末世小说来读。作为长篇来看,各章节间有一些若有若无的联系。第一、二、三章似乎更像一个整体。韩松的文风晦涩,一股妖风扑面而来。然而,他遣词造句有些刻板,这妖气是堆砌出来的,没有自然的美感。说这是部“反乌托邦”的小说,我不能赞同。书中是有相当多的隐喻和现实生活挂勾,但是各个章节的主旨并不在于揭露所谓“乌托邦”的真面目。要我说,韩松表达了一种在技术社会中的巨大压抑和绝望感。地铁是按照空间而非时间走向所运行的。我们从蚁穴中爬出,又将到达另一个蚁穴。而我们这些蚂蚁彼此沉默着,彼此用冷冷的目光对视。韩松的主旨到底是什么?抱歉,我不知道。
评分就算读过吧,真看不下去,不喜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