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波特,美国当代作家、翻译家和著名汉学家。他将中国古代大量的佛教典籍翻译成英文,在欧美引起了极大反响。他曾经以“红松”的笔名翻译出版了《寒山诗集》,《石屋山居诗集》和《菩提达摩禅法》等英文著作。从1972年起,他一直生活在台湾和香港,经常在中国大陆旅行,并撰写了大量介绍中国风土文物的书籍和游记,此书是最著名的译本,曾在欧美各国掀起了一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
《空谷幽兰》内容简介:空谷幽兰,常用来比喻品行高雅的人,在中国历史上,隐士这个独特的群体中就汇聚了许多这样的高洁之士,而今这些人是否还存在于中国广袤的国土之上?这是一直在困扰着比尔•波特的问题。因此,他于20世纪80年代末,亲自来到中国寻找隐士文化的传统与历史踪迹,并探访了散居于各地的隐修者……
《空谷幽兰》作者比尔·波特1972年去往台湾。在一个佛教寺庙里生活了三年。他这样描述自己的生活:天亮前起来诵经,夜晚听钟声,一日三餐素食,一个房间,一张床,一顶蚊帐,没有钞票。如果我的腿太痛,我就读书。
三年后,他离开寺庙,隐居在一个山村里,开始着手翻译一些中国古代隐士的著作:寒山,拾得,丰干,石屋和菩提达摩。但最终,他决定自己亲自去寻访中国隐士,即使岁月流迁,他根本无法预知自己是否能够找到他们。或这种与宗教联结的生活方式是否存在。1989年,他找来自己的朋友,摄影师史蒂芬,两个人一起踏上去往终南山的路途。
后来他写了一本书。《空谷幽兰》。翻译出版是2001年,印了四千册。曾在一本先锋杂志上见到封面。是路途中拍下的照片。作者拄着登山的拐杖,穿蓝布衬衣,摄影师戴斗笠,身上斜背着包袋。两个对东方文化充满激情的成年美国男人。旁边站着年轻的和尚,路途装束,光头,浓黑的眉,左手手腕上绑着白毛巾。他们似正经过峻峭山顶的灌木丛,背后是尖耸的山峰和浓雾。
点击链接进入:
《禅的行囊》
《空谷幽兰》
《寻访终南隐士》
很美很安静的一本书,淡淡的,缓缓的。 起初,当向借书的叔叔提起此书时。他说,以前他有过一本中国人写得关于隐士的书。那本书追根溯源,讲述了隐士修道的缘与果。而这本书出自外国人之手,白描般记录隐士的生活和环境。对话记录他们的交谈,相比之下,浅了很多。 我以为老美...
评分 评分周末偶尔在购书中心发现了一本名叫《空谷幽兰》的书,古香古色的包装,名字颇有诗意,作者却是一个美国人。更重要的是,内容居然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作者在中国的“寻隐之旅”。在我的印象里,隐士应该是过去式的,虽然我幻想有一天可以成为隐士,但是在这个物质社会里几...
评分 评分很美很安静的一本书,淡淡的,缓缓的。 起初,当向借书的叔叔提起此书时。他说,以前他有过一本中国人写得关于隐士的书。那本书追根溯源,讲述了隐士修道的缘与果。而这本书出自外国人之手,白描般记录隐士的生活和环境。对话记录他们的交谈,相比之下,浅了很多。 我以为老美...
颠覆了一些我既有的宗教概念和历史名词。但并不妨碍我理解一个对中国有浓厚兴趣并有丰富汉学知识的西方行者的故事。这才是比尔波特的水平吧?之前看那些游记里那个焦躁傲慢的大爷谦逊得像跪拜在地的信徒。“那些隐藏着的人,总有一天会大放光彩”。
评分颠覆了一些我既有的宗教概念和历史名词。但并不妨碍我理解一个对中国有浓厚兴趣并有丰富汉学知识的西方行者的故事。这才是比尔波特的水平吧?之前看那些游记里那个焦躁傲慢的大爷谦逊得像跪拜在地的信徒。“那些隐藏着的人,总有一天会大放光彩”。
评分https://book.douban.com/works/1005527
评分比他的《禅的行囊》、《黄河之旅》略逊。作者的目的是寻找真正的隐士。可真正的隐士不会被轻易找到,所以这更像一个挽歌似的记录,现在的中国太闹太乱,只想出世修行的人们只好一退再退,看完不免觉得更加悲凉。
评分比他的《禅的行囊》、《黄河之旅》略逊。作者的目的是寻找真正的隐士。可真正的隐士不会被轻易找到,所以这更像一个挽歌似的记录,现在的中国太闹太乱,只想出世修行的人们只好一退再退,看完不免觉得更加悲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