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芙美子,日本小说家、诗人,出生于明治三十六年(1903),病殁于昭和二十六年(1951)。幼时父母离异,生活颠沛流离,做过女佣、店员,饱尝人间艰辛。她不甘沦落,一面努力挣钱维持生计,一面坚持自己的文学喜好与创作。《放浪记》是其长篇小说处女作,其他代表性作品有短篇小说《风琴与鱼町》、《清贫记》、《牡蛎》、《晚菊》和长篇小说《浮云》等。
林芙美子被誉为“日本的萧红”,其作品着重描绘底层民众的艰辛生活以及女性的挣扎与奋斗,后来也对战争进行深刻的反省。她的作品文风质朴,情感真挚,富含女性特有的悲悯与坚强。郁达夫、谢冰莹、林海音、桐野夏生均对之均推崇备至,川端康成则评价“能如此感叹女人悲哀的人非常罕见”。她更是电影大师成濑巳喜男最钟情的女作家,在1951年至1962年间,成濑先后六度将其作品改编搬上银幕,分别为《饭》、《闪电》(《稻妻》)、《妻》、《晚菊》、《浮云》和《放浪记》
雪子在印度支那和颓废不羁的富冈相遇相恋。战败前两人各奔西东,战后在废墟般的东京重逢。雪子明知富冈是个自私的有妇之夫,却无力结束苦恋。而在富冈眼中,雪子的存在连接着那段游离于战争之外的美好时光,同时他们也共有曾被战争戏弄的心灵创痛。两人的关系几经曲折,雪子最后选择陪伴富冈自我放逐到原始丛林密布的屋久岛工作。那里的潮湿和寒冷夺去了雪子的生命;富冈则不得不继续浮云般的幻灭人生。 战争期间林芙美子和同期许多日本作家一样曾亲赴战地写过迎合时局的报道。后来她不断反省战争本质,创作视线投向创痕累累的普通人。《浮云》虽不曾出现“反战”字样,却体现了尤为深刻的战争反思。此作自1949年11月在月刊杂志《风雪》(后转至《文学界》)上连载,1951年4月完成并于同月出版了单行本。1955年成濑巳喜男改编的同名电影,在《电影旬报》20世纪百佳日本电影榜单上名列第二,仅次于黑泽明的《七武士》。
相当通俗细腻的小说,两天的时间就看完了。读它是因为我喜欢的Kim姐姐推荐。 对话多,描写少,因而相比于川端等日本作家更好读。 几点感悟: 1.士之耽兮犹可脱也,女之耽兮不可脱也。男女有别,女人心灵可能会出轨,但最终往往选择忠诚。而男人会受欲望的驱使而喜新厌旧。 ...
评分 评分情感支离破碎的女作家写爱情有两种模式。一种模式是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有时候一天三次,有时候三天一次。这一款型的女作家们希望读者和自己都能相信,人间大美莫过于男女情事。另一种模式是把此间凄苦逐一摆出来,怨憎恨、爱别离、求不得……希望以此证明,女子的...
评分不得不说,通篇带着日式美学哀而变态的调调…… “他并没有如她所愿带她回东京,但他也并不觉得愧疚,因为对他而言,这不是重要的事。”(然而他先对阿清下手的) “她情真意切的信并没有完全打动他。”(然而他的回信却是十分情真意切的样子) “事实上,他并不想要这个孩子。...
评分林芙美子笔下的女子大多偏执、坚韧而疯狂,是舍斯托夫式“以头撞墙”的非理性主义的道成肉身,是肥沃坚忍生命力顽强的大地;男子则往往是浮云般的浪子,与大地—女性的联系是他们的生命之锚。《浮云》是《倾城之恋》的反面,也是《桃花扇》的反面:当现实世界的框架已衰朽到不足以支撑爱情的重量,唯一的希望只在于如浮云一般失根飘零远走他乡。
评分读完《浮云》,吃了一个山竹,之后打开ds到屋久岛钓了一堆鬼头刀...
评分显然,这不是第一流的小说。也正是这种小说让改编的电影有了提升空间。二流小说拍出一流电影的比比皆是,一流小说要弄成第一流的电影太难。“为人的悲哀,就像漂泊无依的浮云”。在战败的大背景下,或许灵魂的破碎和业力的牵引显得更有说服力。但愿无依的人终能有靠。但愿长日尽时,有一盏灯点起。
评分显然,这不是第一流的小说。也正是这种小说让改编的电影有了提升空间。二流小说拍出一流电影的比比皆是,一流小说要弄成第一流的电影太难。“为人的悲哀,就像漂泊无依的浮云”。在战败的大背景下,或许灵魂的破碎和业力的牵引显得更有说服力。但愿无依的人终能有靠。但愿长日尽时,有一盏灯点起。
评分非常好看,非常喜欢的一部日本文学作品。在由纪子对富冈的感情,看尽了爱情所有的模样。描摹人心人情,那么清晰而那么郁郁无解,人生的迷茫又何时停止了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