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芙美子,日本小說傢、詩人,齣生於明治三十六年(1903),病歿於昭和二十六年(1951)。幼時父母離異,生活顛沛流離,做過女傭、店員,飽嘗人間艱辛。她不甘淪落,一麵努力掙錢維持生計,一麵堅持自己的文學喜好與創作。《放浪記》是其長篇小說處女作,其他代錶性作品有短篇小說《風琴與魚町》、《清貧記》、《牡蠣》、《晚菊》和長篇小說《浮雲》等。
林芙美子被譽為“日本的蕭紅”,其作品著重描繪底層民眾的艱辛生活以及女性的掙紮與奮鬥,後來也對戰爭進行深刻的反省。她的作品文風質樸,情感真摯,富含女性特有的悲憫與堅強。鬱達夫、謝冰瑩、林海音、桐野夏生均對之均推崇備至,川端康成則評價“能如此感嘆女人悲哀的人非常罕見”。她更是電影大師成瀨巳喜男最鍾情的女作傢,在1951年至1962年間,成瀨先後六度將其作品改編搬上銀幕,分彆為《飯》、《閃電》(《稻妻》)、《妻》、《晚菊》、《浮雲》和《放浪記》。
電影大師成瀨巳喜男最鍾情的作傢,先後六度改編其作品
“日本的蕭紅”,鬱達夫、謝冰瑩、林海音、桐野夏生均推崇備至
《放浪記》,“昭和時期日本女性文學第一傑作”
八十年前暢銷六十萬冊,奠定林芙美子的文壇地位
《放浪記》是“日記體”私小說名作,自然、如實地描繪瞭“我”長達十年掙紮於底層的生活經曆與情感曆程。“我”因父母離異,自小輾轉飄零,擺過地攤,做過女傭,在小酒館中當過女招待,還先後遭到數個男友的摺磨與拋棄,飽嘗人世艱辛與屈辱。在飢饉睏苦的境地中,“我”不甘沉淪,始終抱持粗率而真誠的生存態度,堅守文學夢想,直至迎來生活與創作的轉機。
此作錶現瞭女性頑強的求生意誌和不屈的心路曆程,特殊的文體和感受力,使其獲得“昭和期(1925-1988)日本女性文學第一傑作”之美譽。最初(1928年10月)連載於長榖時川雨的雜誌《女人藝術》,1930年改造社收入“新銳文學叢書”齣版單行本,一兩年間銷售六十萬冊,成為當時的超級暢銷書,並先後被木村莊十二、久鬆靜兒和成瀨巳喜男改編為電影。
空谷幽兰&铿锵玫瑰 --樋口一叶与林芙美子 把林芙美子和樋口一叶放在一起,首先因为她们都是女人,其次因为她们都是命运多舛的女人,再次因为她们都是我所喜欢的才华横溢、纤细敏锐的女作家。 樋口一叶(1872~1896) 日本女小说家。原名樋口夏子。生于东京一下级官吏家庭,父...
評分最早认识林芙美子,不是源自她本人的作品,倒是透过桐野夏生以她为原型写成的自传体小说《有什么》。桐野撷取的是林芙美子人生的后半期,第一人称的日记体,写活了一个敢爱敢恨的写作的女人,热情如花,孤独如棘。 于是便对作品背后的那个她产生了兴趣。这才发现,日本导演...
評分 評分1.世界的末日與光明世界僅有一紙之隔。2.玻璃窗上映齣瞭母親的身影,她像孩子一樣晃晃悠悠孤寂地站在那裏。3.他的臉色陰暗,好像青苔,我感覺到強烈的男人氣息,眼淚像霧一樣地升騰起來。4.那時候,一看見地上的影子,我就會仰望天空,仿佛那影子也會移嚮天空。5.她梳著高高蓬起的誘人發型,月光之下,在我的臉上罩起一個陰影。6.女郎們每天都吃鞦刀魚。吃得體內都泛齣瞭魚鱗。7.在那藍色燈光的汽燈下,我久久地望著自己的雙手,每個指甲都被染成瞭黃色,十根手指卻像春蠶一樣透明。8.地圖上,其實隻有區區兩三寸距離。而我那悲哀的年邁母親,卻在四國的海邊獨自生活,朝朝暮暮地思念著我。9.堤上的苜蓿花蔓延到很遠,像士兵一樣趴滿地麵。10.我的胃袋裏充滿瞭暗鬱的旅愁。
评分她在十年裏一直在兩種價值觀中對抗,卻還是沒有沉淪於日益深化不可逆的社會價值觀。在浮光掠影裏,她都未曾丟棄自己,還有什麼好怕的呢?
评分弱者,你的名字是貧窮
评分嗯嗯,嗬嗬
评分生活的岩石上開齣的花。可以一讀再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