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一九五二年古历二月二十一日出生于陕西南部的丹凤县棣花村。父亲是乡村教师,母亲是农民。文化大革命中,家庭遭受毁灭性摧残,沦为“可教子女”。一九七二年以偶然的机遇,进入西北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学。此后,一直生活在西安,从事文学编辑兼写作。 出版的主要作品:《浮躁》《废都》《白夜》《土门》《高老庄》《怀念狼》《秦腔》《高兴》等。以英、法、德、俄、日、韩、越等文字翻译出版了二十余种版本。曾获全国文学奖多次,及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法国费米那文学奖和法兰西文学艺术荣誉奖。2008年,《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古炉》的故事发生在陕西一个叫“古炉”的村子里,这是一个偏远、封闭、保持着传统风韵的地方,但是这份宁静却从1965年冬天开始动荡了。古炉村里的几乎所有人,在各种因素的催化下,被迫卷入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之中。时间一直发展到1967年春天,一个山水清明的宁静村落,在“政治”虚幻又具体的利益中,演变成一个充满了猜忌、对抗、大打出手的人文精神的废墟。作者用真实的生活细节和浑然一体的陕西风情,把当时中国基层“文革”的历史轨迹展示在我们面前,是作家对那个时代中国农村的生动写照。
一个有着悠久烧窑历史的宁静小山村——古炉,历史上没出过达官贵人,唯一算得上是官的就是现任村支书张大柜,可是每个村都有村支书的呀,古炉村注定默默无闻。不过在古炉村人心中,他们还有那棵巨大的白皮松,还有洛镇其它村都烧不出的窑货。然而,就是这样封闭的小山村在那场...
评分1、依旧是平娃子那种语言、叙事风格,很乡土;2、不少人物的描摹很鲜活,对人物内心的细微变动也很到位,读时可以一点点感受到;3、从一个乡村的历史截面说文革,有些细节令人感动触动,但这部作品还达不到腰封上那句宣传口号所称的“国家史诗”;4、近在我们眼前的20世纪,应...
评分稠密的现实主义 文/苏七七 书名:《古炉》 作者:贾平凹 出版:人民文学2011年1月版 贾平凹写了四年,写出一部六十七万字的《古炉》。这部新作显而易见是有抱负的,而且他自己把这个抱负说得再明白不过:“古炉就是中国的内涵在里头。中国这个英语词,以前在外国人眼里叫做...
评分 评分农村人是喜欢和动物说话的,因为城市里的居民只喜欢养两种宠物:猫和狗,农民为了生机,蓄养家禽、饲养动物是他们除了经营土地外的另一项本领,比如为了吃鸡蛋他们不会去集市上买,而是养只鸡来下蛋,小时候我身子弱,每天婆就给我蒸个鸡蛋吃,家里后院就养了几只鸡,太阳快要...
: I247.57/1817-43
评分弱化情节和结构,像足球队员踢球一样绵密的写。我不太懂贾平凹的尝试,也不太喜欢老是拿疯子傻子做引子的写法
评分为什么贾平凹这个矬人老是描写落后的农村呢?还专在吃食和男女关系上做文章
评分因为人心对权欲的贪婪,毁灭了一个原来是小小的乌托邦,理想国。“古炉”详实记录与透视生命的困难本质,从此也撕裂了我们的灵魂,散分一半孤寂一半喜乐的苦涩。 一如书中善人的说话:再苦,你都要故意的乐,时间久了,真乐就能出来,阴气像一股烟飞了出去,百病全消,俗话说神出鬼没,乐就是神,阴气就是鬼,神一出来鬼自然就跑啦。 挟携混沌而来,遗世苍凉而去的古炉村,命运之厄终究没有带走狗尿苔,它宽容地从宅心忠厚天使的身畔绕道远走了,让狗尿苔得以继续怀抱长大的梦想。
评分当真那一代人写出来的东西,就真真只能是他们的,那种年代感跟行文风格已经成了烙印,年轻的作者就是写不出来。没下过地犁过田,光看,看不出什么名堂。 好多名字挤在一起,跟活泼的方言交杂,很重的主题竟然不沉闷,反而让人好奇。点到为止的部分都看到了,很舒服在没有花大力气去做叙述,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慢慢慢慢铺陈的节奏很好。但隐喻太多。虽然不影响阅读流畅度感反而有助力,总就,怪怪的。一个魔幻现实主义。喜欢那些有的没的的话。 ///// 太长了看得头疼 跳一下结尾 说霸槽死了 善人也死了 还读到一篇邓安庆合写的书评 没意思 死了好多人 一路都在死人 最后也是 不过不就是 常态么 想 怎么文革可以发动起来呢 在底层的人知道革命是革什么吗 但最后也就一两个出头的 压着一群不敢说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