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生,彰化人。台湾师大社教系新闻组毕业,台湾清华大学文学研究所肄业。曾任《诚品好读》编辑、琉璃工房文案、中国时报开卷周报记者。写散文,得过林荣三文学奖首奖;写小说,得过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写剧本,得到台北电影节最佳编剧奖。但其实写最多的是采访报导。问她最喜欢写什么?她会借村上龙的话回答:「我喜欢赶快写好出去玩。」因为爱玩,写了好多年才终于出了第一本书,与同名执导电影《父后七日》一同面世。
2006年,刘梓洁以短短四千字的〈父后七日〉,惊艳在座评审,夺下台湾林荣三文学奖散文首奖。在那时,作家陈芳明早已赞道:它开辟了散文的全新版图!而今,我们终于盼得《父后七日》成集,甚至多了一部作者编导的同名电影。
长达七个年头的酝酿,刘梓洁将此自比为一段旅程,回首自己到都市求学、工作与生活的岁月。书中处处可见的,正是由中南部北上的城乡移民,对乡愁与生存的深刻感触,而她独特的叙述节奏与风格,更在此被鲜明地展示了出来。
讲离去,能令悲伤轻盈;写思乡,却童趣横溢;独居独行在城市与爱情里时,竟又有如旅行异国般,无处不入地自适!如此寻常却饶富滋味,那便是她文字里感性真挚、最惹人凝睇的深情。
循着刘梓洁的笔下几度回望,我们不自觉地、俯伏成一名离乡的游子,在那一篇篇回忆絮语中,找到了属于你我乡愁的共同记载。
人生中免不了有出席葬礼的经验,有时候是至爱亲朋,有时候只是隔壁老王。印象最深的两个葬礼,一个是我母亲的爷爷的葬礼,另一个是我的一位女同事。我母亲的爷爷,按里下河地区的叫法都叫“老太爷”。他过世的时候年届九十,已经算是很高寿,只是我那时候很小,三四岁的光景,...
评分(一) 短短的一篇散文,记录父亲走之后的点滴故事——很多东西用台湾的国语写就,没有注释的话真不是很容易懂。不过文章贵在情真意切,文字上稍有隔阂也能忽略不计。“说到底最感人的,终究仍是生死之间的惘然与遗憾,终究是那伴随死亡而来的内在缺失。那是不可收拾的伤痛。”...
评分就像桌子上有一壶热茶氤氲着水雾,身旁有一只猫不时过来蹭蹭你的腿,你一边瞧见窗外的日光渐渐黯淡,一边看到她脸上绽放的美丽光彩。她不紧不慢的讲着她的故事,这其中有父亲的过世、有自己的成长、有失恋的领悟还有一些零零碎碎的生活片段。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没...
评分这是一本奇书。 也许夸张了些。但你能想象吗,一篇4000字的散文,最后拍出一部令人开心大笑却又感人落泪的电影。其实,买这本书之前,我以为它是一部小说。长的足以撑起一部电影的小说。但买回家一看,却是一本散文集。但光是《父后七日》这一篇文章,我就在一周里看了3遍。 很...
评分想起奶奶,棺木从地下室吊起被抬出,遗体告别时那个大大地奠字,奶奶的笑容,奶奶,根本改不了口的会说去奶奶家,可是我们总要忘记,7日怎么可能,可是生老病死,我们谁能阻止?死后没那么多形式,看着那些告别的人在烧纸钱时的样子,我再也哭不出来,并非是冷血。只是握紧拳头,冷冷的看着天,那天天很好,那天我明白了人孤独的来总是要孤独的走的。谁也伴不了你。我们所谓的另一半,也只是你长久的伴侣,奶奶去陪爷爷了,15年后去陪爷爷了。可是我很想你们。我不知道有没有天国这种地方,但宁愿相信有。突然此时,我开始后悔,曾经太多的时光,我没有去好好的读懂奶奶,只是在一味的学习为自己的事忙碌,却忘了在那个一楼有个空巢老人,在盼着自己的孙女回家仅仅是看看她就好。请收拾好你的情绪,我们即将降落。擦干眼泪又是一天
评分2013.1.10拿到的繁体字版本,读的好累_(:з」∠)_
评分不用一个小时就读完。没有一篇超越《父后七日》,原谅不敬,窃以为是名气之下的拼凑之作。但我并非没有一丁点收获,那就是:记录的心意足够纤细、情感水到渠成,maybe everyone can make it!!
评分“越是长大我越是看到人之为人的卑微与艰难,越是看到人生中的种种苦难与深渊。” 谢谢,今天的我需要的正是面对境遇无法改变时的那份乐观与坚持。 人生很短,什么都可以熬过去,嗯,一定会。
评分整本书除了父后七日一辑,其他小品随笔比高中生日记还不如,可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