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紅(1911年—1942年),黑龍江人。原名張道瑩,筆名蕭紅,悄吟。1930年,結識蕭軍,兩人相愛,兩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1933年與蕭軍自贊齣版第一本作品閤集《跋涉》。1934年到上海,同年完成長篇《生死場》,次年在魯迅幫助下作為“奴隸叢書”之一齣版。蕭紅由此取得瞭在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1936年,為擺脫精神上的苦惱東渡日本,在東京寫下瞭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粒》等。抗日戰爭爆發後。投入抗日救亡運動。後在民族革命大學任教。1940年去香港。蕭紅主要作品有長篇《馬伯樂》,迴憶性長篇小說《呼蘭河傳》,以及一係列迴憶故鄉的中短篇如《牛車上》、《小城三月》等。
《呼蘭河傳》是蕭紅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也是她的代錶作。1940年寫於香港。小說共分7章,前有序後有尾聲,著名文學巨匠茅盾作序。 創作此小說時,正是抗日戰爭最艱苦的階段,這使遠在香港的蕭紅更加懷念自己的故鄉和童年。於是,她以自己的傢鄉與童年生活為原型,創作瞭這部小說。 《呼蘭河傳》在藝術形式上是比較獨特的:雖然寫瞭人物,但沒有主角;雖也敘述故事,卻沒有主軸;全書7章雖可各自獨立卻又儼然是一整體。 它不屬於純粹的鄉土文學,也不屬於純粹的左派文學,有諷刺,有幽默,有反省國民性的一麵,也有真實記錄生活的一麵。就像一個黑白的紀錄片,間或夾雜著和祖父在小花園玩耍的彩色畫麵。 它是迴憶童年的散文小說,既有寂寞和傷感,又不純粹是寂寞和傷感。因為她的筆觸和思維,要比這個,大得多,高得多,高大到與天地一起,與自然和生命相融。 在這本奇特的小說裏,蕭紅以她幽默而富韻律感的天纔筆觸、明快而萬物有靈的童謠風格,造就瞭一部“迴憶式”文學的巔峰之作。
小时,祖父对她说:“快长大吧!长大了就好了。”而她说:“‘长大’是‘长大’了,而没有‘好’。” 当七十年前的萧红在香港回望遥远的故乡,我相信她是寂寞的。读《呼兰河传》,我看到的,是一个寂寞的女子在与她曾经美好的时光道别,思念遥远的呼兰河城,记起满城的寂寞和荒...
評分小时一直以为萧红是和张爱玲一类的女作家,除了学过她的《火烧云》(学的时候还不知道那是她写的),其他作品就什么也没看过了。 去年在中山书城站了两个下午,看完了《呼兰河传》,即为这位女作家倾倒。 萧红的笔法也许留下了那个年代的一些痕迹,但是她个人独特的风格还是不...
評分很多年前曾看过一遍,如今再看,震动丝毫不减。这本书的妙处,首先在于它采取了一个四五岁小孩子的视角。小孩子是什么都能看见,然而又什么都不懂的。在她的眼睛里,呼兰河这个地方似乎相当美好,仿佛每件事都透着新鲜,因为新鲜,所以也有趣。然而读者一路读下来,却渐渐地不...
評分萧红的书,这是我第一次看,竟觉得再没有一个女作家能及得上她。那些字句,最平常不过,却在心里一点一点蚀出一个大坑,空空落落的直想落泪。 常道人生是苦乐参半,有时乐观一点,就把吃苦当吃补,斩钉截铁对自己说只要努力奋斗,总会有柳暗花明的一天。憋着挺着,不敢松懈,...
評分小时一直以为萧红是和张爱玲一类的女作家,除了学过她的《火烧云》(学的时候还不知道那是她写的),其他作品就什么也没看过了。 去年在中山书城站了两个下午,看完了《呼兰河传》,即为这位女作家倾倒。 萧红的笔法也许留下了那个年代的一些痕迹,但是她个人独特的风格还是不...
很多人都說本書充滿著蕭紅的悲涼心境,但我覺得除瞭悲涼還有很多其他的情愫。比如歡快、喜悅、不解、可笑…蕭紅用記憶用一個孩子的眼光去記錄自己的生養地,屬於他和祖父的後花園,一切都和我們的生活是一樣的,有悲傷也有憤怒也有無奈和絕望,更重要的還有快樂。所以,生活都是一樣的,事情是沒有情感的,隻是迴過頭去看的人帶瞭很多的感情在迴憶。另,小團圓媳婦死時整書達到悲憤的高潮,悲到可笑。馮歪嘴子經曆悲傷睏苦,人們都用絕望的眼光看他時他還在溫暖堅強的繼續生活,是一抹亮色。不願我們的記憶美好,隻願它完整,且深刻。
评分非常有意思,敘述的口氣很值得一品,不過直到後半段纔齣現“我”,對我來說有點慢瞭。
评分我曾經以為“呼蘭河”是個人名
评分不朽的畫捲
评分前三章 邊讀邊想到我的童年 就像我夢裏的傢一直都隻是老傢那套老房子 “隻因他們充滿我幼年的記憶 忘卻不瞭 難以忘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