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用多大的代价,才能认清活着的意义。
一位母亲、女儿和妻子的生命日记。
2009年12月于娟确诊患乳腺癌后,写下一年多病中日记,在日记中反思生活细节,并发出“买车买房买不来健康”的感叹,引起网友关注和众多媒体热议。于娟于2011年4月19日凌晨去世,众多网友在网上进行追悼。一个年轻生命,在生死的边缘,用生命写下病中日记。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于娟完全放下了生死,放下了名利权情,赤裸裸的去反思和写作。所有的浮躁沉淀了,所有的伪装剥离了,所有的喧嚣远去了,所有的执着放下了。只有一个普通的女子,普通的女儿、妻子、母亲对生命最单纯的感悟。在这个故事里,很多读者看到的不是于娟,而是自己。
*******
记录黑暗是残酷的,尤其在感到属于自己的那盏生命油灯一点点黯淡之时。但于娟决定完完整整写下这段生命中最黑暗最苦痛的日子,也是她认为过去32年最有意义的日子。
——《三联生活周刊》
“我想给儿子土豆留下些什么”。正是带着这样的信念,于娟在病中也坚持辅导孩子。而在生命日记中展现她的喜忧,写下她的感悟,不是矫揉造作、不是宣传作势,而是一个母亲要给她的孩子留给一份礼物。
——《人民日报》
其(于娟)病痛的苦楚、人性的感悟,读来令人泪下,其实是一本最好的人生教材,教会我们如何去热爱生命,如何去抵挡困难。
——《中国日报》
这位风华正茂的女博士,在博客上残酷、冷静而理性地记录下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对健康、财富、亲情等人生追求的感悟。这些提前到来的参悟,也许会对那些仍在苦苦追求的人们带来一种别样的启迪。
——《齐鲁晚报》
复旦大学“抗癌教师”于娟在癌症抗争的一年半时间,留下79篇抗癌日记和“复旦教师抗癌记录”微博,这些在生死交叉点上对生命的反思,对年轻人莫透支青春的警诫感动了无数人。
——《新民晚报》
这本书利用几个乘车的时间,细细的读完。之前也看到于娟的报道,关于于娟写的得癌症的可能推测。在拥挤的公交车上读完书的最后一页的时候,鼻子酸涩,脑海里出现的还是序里的四个字“苍天不仁”。 夏天妈妈做手术的时候,看她的痛苦,心里也是极其的难受。很多时候,在想活着到...
评分以前有个朋友问过我,对史铁生有何看法。我说我尊敬他,但并不算太佩服他。 不算太佩服,当然不是因为他的作品不够高明——《务虚笔记》这样的杰作,留名传世没有疑问。之所以这么说,仅仅因为史铁生不良于行。那时候我牛逼哄哄地想:虽然不是每个残疾人都能写出《病榻随笔》,...
评分看完《此生未完成》这本书一直想要写点什么感想,这几天也陆续把这本书推荐给周围的朋友。这算是第一次接触这样类型的书,感触和对生命敬仰的态度以及留下来的思考比先前看周国平的《妞妞》一书要多的多,源于书的作者一个特殊的身份,一个已经在天堂的生命...... 在作...
评分开始以为读这本书会觉得很沉重,不过除了第一章对抗癌症的文字比较揪心,后面就是于娟本人日常轻松的随笔了。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有情怀并且对生活有诸多感悟的人,她习惯用明朗的笔触记录生活感受,才有了后面对癌症治疗经历的这份宝贵的记录。 最主要的是,就像她说的那样:“我...
评分走在路上,看这个从来不缺鲜活生命的地方,英气满满的男孩女孩脸上写满自信和对未来的憧憬,他们,包括我在内,都是曾经的于娟和他的男人。只是,当走到今天,濛濛细雨洒在于娟笑容褪色的脸上的时候,他清瘦高挑的光头男,还在这个孤独的世界独自支撑着,招呼那些因为于娟而找...
零零散散看到今天。再翻开,简介第一行写,“我们要用多大的代价,才能认清活着的意义”。 莫名讨厌这样的叙述逻辑。生命原本没什么意义,原本都是盲目。所谓的幸福圆满平安喜乐,都是我们强加给生活的呀。
评分她的人生精彩唏嘘,但不能否认她装逼。 总是用轻描淡写的口吻讲出,这个老总,那个教授,已经忍常人不能忍的自己。
评分说实话,写她的小狗啊婚恋观之类的后半部分并不太好看。。
评分2011年4月19日凌晨3时,于娟撒手西去。正如于娟博文中所说,生命如斯,应无所憾。她这一生,一路奔腾,奋发向上,一次次冲破关卡,用她的纯真、热情、善良和上天赐予的天赋,留下一篇篇传世文章,一颗颗拔地而起的能源林,还有笑对生死、无畏施的精神。——这本书和这个女人值得人用下跪的方式致敬。
评分2014年7月21日读毕,于娟拥有出彩文笔、幽默语言,写了生死感念、朋友之情、夫妻之爱、母子之恋、师生之交,明了生死、悟道人生此书必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