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颯兒.納菲西(Azar Nafisi)
因緣際會,因為牛津獎助金,她有機會到德黑蘭大學教授英語文學。先後在伊朗的三所大學待過,但由於不願遵從回教婦女戴面紗的規定,受到壓力,被德黑蘭大學逐出校園。於一九九七年前往美國,目前任教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文章遍及《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以及《新共和雜誌》,並活躍於廣播與電視節目。著有《反地域:納伯科夫小說批評》、《在德黑蘭讀羅莉塔》。
■譯者簡介
朱孟勳
政大西洋語文學系畢,曾任出版社編輯,現為專職翻譯。譯作包括《玫瑰迷宮》、《失竊的孩子》、《美人魚的椅子》、《國王的五分之一》、《魔鬼的羽毛》、《戰前酒》、《鴿子與劍》
阿颯兒.納菲西:「誰都不曾真正的緘默。你、我都透過自己所成為的人,多少道出了我們的經歷。」
一部完整深刻直搗人心的回憶錄,
寫家庭、國家,寫政治、文化,
最重要的是,寫過去與現在個人感受的昇華。
阿颯兒.納菲西繼《在德黑蘭讀羅莉塔》又一代表作!
在高壓統治的伊朗長大,納菲西曾將她不可說出的祕密,列成一份名為「我所緘默的事」的清單。其中一個祕密《在德黑蘭讀羅莉塔》,多年前已付梓成書,獨樹一幟的回憶錄手法在國際間獲得廣大迴響。
這一次,作者探訪的主題不是文學名著,而是她成長記憶中的人與事。納菲西生在一個喜歡說故事的家庭,雙親說著相同的故事,彼此卻有不同版本。有生之年,她始終深陷於雙親各自建造的虛構世界。直到複雜難懂又權威的母親去世後,自認是叛逆女兒的她,發現自己對母親的感受始終無法平靜。她開始從舊照片中竊取往事,試圖用說故事的方式釐清對母親、父親、前夫、乃至一些她從沒想過和自己關係親近的人的感受。不過照片、文字、甚至事實都不夠,都是沒有生命的片段,而納菲西尋尋覓覓的,毋寧是夾在片段之間的空白--那些緘默的部分。
在伊朗,個人是瑣碎的,私密是不可說的。納菲西藉由撥擾最深處的記憶,挑戰了私密即禁忌的伊朗習俗。在書中她坦言自己的祕密,拼湊母親的祕密,甚至發現了父親、乃至更多意外之人留下的空白,整個過程讓她從別人加諸於己身的世界掙脫,終於說出了屬於自己的故事。原來,故事的終點不是完結,而是理解。
跳过作者的第一本《在德黑兰读洛丽塔》,直接读了这一本,阅读时,很容易被作者的文字和语言打动,听阿扎尔婉婉道来自她母亲父亲出生直到她离开伊朗,母亲父亲接连去世这一段时间她的成长,伊朗历史变动。那些在她身边发生的事塑造了她,不管是她怨恨的,还是她喜欢的。但这只...
评分 评分文 采访/罗四鸰 2001年9月11日,纽约。当飞扬的尘埃在世贸大楼双子塔旁落下,一位不知名的妇女从尘埃中走出来,满身疲倦,向守候在那里的记者问:“为什么?” 2015年的《查理周刊》事件和ISIS国的兴起,让这道难题越发变得沉重。 为什么?十多年来,从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评分关于政治、关于她所成长的社会、关于对母亲的矛盾爱恨,她曾对太多事保持缄默。家庭的秘密带给一个女孩的痛苦;文学带给一个年轻女性的强烈感官享受;处于政治动乱国度中的一个家庭为了自由所付出的代价,这些以及其他的各种线索在书中相互交织,如同一幅素描,本书将一个女人...
评分叛逆也许是人生的必经阶段,有时甚至是可贵的品质——尤其是在那种特殊的社会环境下,它代表着不愿屈从于现实的反抗,指明着变化的可能。阿扎尔•纳菲西,这个“叛逆女儿”,在回顾自己的前半生时用了一个自相矛盾的书名来陈述:说起来是“我所缄默的事”,但她毕竟并没...
一个月断断续续的睡前阅读,终于读完了。其实我觉得纳菲西一家人都很浪漫啊,至少活在各自构建的幻想、梦想,和所信仰的真相里。书里描写的伊朗社会经历了几次动荡,阅读的时候也跟着晕乎乎的。
评分终于等到了这本书上市 在我快要忘了他的时候
评分并不是特别好的文学作品(比起帕慕克和奥兹),被打动的是作为女儿试图去洞察和理解父母的生命处境和最后达成的体谅。尤其是母亲的一生,也刻薄也伤害他人,但终究是无法施展自我的、无爱的孤独(“我要是个男人就好了”)。
评分伊朗历程进程中的前德黑兰市长女儿个人及家族变迁,以及社会动荡
评分伊朗历程进程中的前德黑兰市长女儿个人及家族变迁,以及社会动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