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名•桥》是对废名《桥》一书的诗学解读,统观乃一部诗化小说研究,散读则为一组文化散文。废名堪称是中国现代诗化小说的鼻祖,他花了十年光阴精心创作的《桥》被朱光潜称为“破天荒”的作品,是诗化小说的代表作。《桥》中充满了镜花水月的幻美色彩,它的乌托邦般的田牧歌情调是通过对女儿国、儿童乐园、乡土的日常生活与民俗世界等几个层面的诗性观照体现的,最终使小说生成为一个东方理想国的象征图式。在技巧上,《桥》运用了“唐人写绝句”的手法。这种诗化特征又使它成为一个晦涩难读的文本。《镜花与水月》从诗学的角度对废名这部小说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研究,试图从语言和手法的层面切入《桥》的世界,通过对“心象”范畴的捕捉和辨析,揭示了小说的诗学独特性,并展示了一个学界尚未充分触及的微观诗学的研究视野。
诗化小说;挽歌意绪;文化诗学;心象小说;意念拟想性情境;象喻语言;断片场景化结构;乌托邦幻想文本;语言与手法角度切入;物象世界与观念世界的张力;罗兰巴特可写文本;私人化感悟;禅宗式顿悟;言不尽意;重视语言本身;直接引古诗入小说;文本间性;意识流色彩;晚唐温...
评分诗化小说;挽歌意绪;文化诗学;心象小说;意念拟想性情境;象喻语言;断片场景化结构;乌托邦幻想文本;语言与手法角度切入;物象世界与观念世界的张力;罗兰巴特可写文本;私人化感悟;禅宗式顿悟;言不尽意;重视语言本身;直接引古诗入小说;文本间性;意识流色彩;晚唐温...
评分我差不多是在同一时间里读到了我最喜欢的两位作家的作品——汪曾祺 和废名,现在想来,依然觉得是件奇妙的巧合。八十年代末那个燥热的夏天 ,鸡鸣如晦过后死一样的静寂里,每天翻看鲁迅著作,希冀从中找到能解开 内心郁结的东西,但烦躁往往不能自己。无意中从学校图书馆里借到...
评分我差不多是在同一时间里读到了我最喜欢的两位作家的作品——汪曾祺 和废名,现在想来,依然觉得是件奇妙的巧合。八十年代末那个燥热的夏天 ,鸡鸣如晦过后死一样的静寂里,每天翻看鲁迅著作,希冀从中找到能解开 内心郁结的东西,但烦躁往往不能自己。无意中从学校图书馆里借到...
评分诗化小说;挽歌意绪;文化诗学;心象小说;意念拟想性情境;象喻语言;断片场景化结构;乌托邦幻想文本;语言与手法角度切入;物象世界与观念世界的张力;罗兰巴特可写文本;私人化感悟;禅宗式顿悟;言不尽意;重视语言本身;直接引古诗入小说;文本间性;意识流色彩;晚唐温...
“人生如梦,不是说人生如梦一样是假的,是说人生如梦一样是真实的,正如深山回响同你亲口说话的声音一样是物理学的真实”。吴晓东真是很有才情的学者,让我明白文学评论也可以像文学作品本身一样充满韵味,值得回味。
评分说到底一个问题:如何从不尽意的言中把握到最初的意,或者,对于互文性写作来说,是如何给文本架起一座指向最初文本的桥。顺便观察了一下废名的句法,具体找时间翻一下《论新诗及其他》中关于论语句法的讨论。格非说废名写书不是写给别人的,说的还是很在理的。 于是可以读桥了。
评分看这本书的时候没怎么看 完全是冲着细竹这个名字看的
评分拈出“心象”一词,极为妥洽,镜花水月,种种幻象,皆从心而出。从语言和布局技法双重角度切入文本,一个微观诗学的研究背后有着宏观文化批判的关怀。废名是以唐人写绝句的手法来写作,吴晓东的学术研究,也是一种高度诗性的语言,“诗意的有点忧郁”。废名的小说可以如此解读,他的诗歌,甚至他的一生,不也可以这样读吗?刘老师早年研究沈从文时用了“牧歌情调”来概括,废名这里也可以用此来概括,只是更空灵梦幻,难以捉摸罢了。喜欢前面叙述写作过程的序言,灵感一霎闪现,韩国冬夜的欣喜也扑面而来。
评分看这本书的时候没怎么看 完全是冲着细竹这个名字看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