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像座巴别塔

音乐像座巴别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身为南锡第二大学当代史学教授的迪迪埃•法兰克福具有广博的音乐底蕴。在本书中他为我们提供了对欧洲文化的独到的和博学的分析,揭示了音乐和歌曲对公众观念的影响。

出版者: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法]迪迪埃·法兰克福
出品人:99读书人
页数:422
译者:郭昌京
出版时间:2011-7
价格:42.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309077513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音乐 
  • 音乐史 
  • 艺术 
  • 文化 
  • 社会学 
  • 文化研究 
  • 迪迪埃·法兰克福 
  • 艺术史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伍迪·艾伦在《曼哈顿神秘谋杀案》中惊呼:“我一听到瓦格纳的音乐,就想入侵波兰!”这句嘲讽之言的后面隐藏着社会的和历史的一个事实:音乐在制约民众方面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

1870年以后,欧洲各民族显现之时,音乐的民族主义功能增强了。到处都流行着“音乐符合一个民族的心灵并传播归属感”的观念。这是民俗自我臆造的年代。音乐挑战王朝的舆论检查制度,成为一种民族的艺术,男人们和着器乐,在1914年夏季走上战场。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高林 一 音乐和民族主义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这正是《国歌》一书的主题。 近代音乐和近代民族主义其实都发端于18世纪。在传统的欧洲社会,市民是夹在顶端的君主和贵族与下层的农民之间的一个小小点缀。虽然“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虽然市民保持着自己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但夹在...  

评分

“我一听到瓦格纳(Wagner)的音乐,就想入侵波兰!”伍迪•艾伦(Woody Allen)在《曼哈顿神秘谋杀案》(Meurtre mystérieux à Manhattan)中的这句名言以自己的方式描述了哲学家贝尔纳•塞夫(Bernard Sève)称之为音乐的“令人不安的”特征,音乐是“激情的文化,这...  

评分

音乐社会学是一个大而无当的概念。如何从音乐的视角对社会展开具体的分析,这本书是个不错的例子。中了后现代梅毒的雅克·阿达利的书只能翻翻,学不来。现在,终于有个靠谱的法国人了。 各章节的内容总结如下: 引言:提出全书的问题意识——音乐如何传递...  

评分

音乐社会学是一个大而无当的概念。如何从音乐的视角对社会展开具体的分析,这本书是个不错的例子。中了后现代梅毒的雅克·阿达利的书只能翻翻,学不来。现在,终于有个靠谱的法国人了。 各章节的内容总结如下: 引言:提出全书的问题意识——音乐如何传递...  

评分

音乐社会学是一个大而无当的概念。如何从音乐的视角对社会展开具体的分析,这本书是个不错的例子。中了后现代梅毒的雅克·阿达利的书只能翻翻,学不来。现在,终于有个靠谱的法国人了。 各章节的内容总结如下: 引言:提出全书的问题意识——音乐如何传递...  

用户评价

评分

本想看到民族音乐与地方的关系,但作者是以史学视角来展开的,而且感觉观点陈述跟史实考据穿不起来(vv);搜着书上提到的音乐,完全听不出个所以然。

评分

音乐之于民族主义的双向互动过程。好一曲宏大的建构。音乐来自哪里,流浪的音乐家对故土的感怀与民间音乐一起融进了咏叹调,故乡的好山好水城市的繁华喧闹都写进交响乐中,政治作品应时而生,民间合唱团事实上起到了政治结社的作用。用历史的眼光看音乐,1870-1914年欧洲的音乐与文化,欧洲的音乐对民族主义的回应,以及民族主义对音乐的建构。到头来,如果音乐真的是座巴别塔,那所谓的讲好中国故事大约真有理论依据吧,可你的故事要让世界听懂,还是要用世界通行的语言。毕竟,并非人人都是上帝。

评分

翻译太烂了

评分

书写得很好,引用的材料非常多。只是这书名的翻译,原文就是“民族之歌”的意思,为什么一定要拔到“巴别塔”宗教性的高度?

评分

封面有冲击力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