剋利福德·格爾茲(Clifford Geertz,1926—2006),1926年生於美國加州,在俄亥俄州安蒂奧剋學院學習文學和哲學,1950年在該校獲哲學學士學位。之後進入哈佛大學,師從C.剋拉剋洪學習人類學並於1956年獲得人類學博士學位。曾先後在芝加哥大學、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社會科學部等著名學府講學或擔任教職。
作為象徵人類學和解釋人類學的代錶人物,格爾茲以其在印度尼西亞和摩洛哥的田野工作為基礎,對宗教、文化等領域的研究影響巨大,著有:《爪哇宗教》(1960)、《被信奉的伊斯蘭教》(1968)、《文化的解釋》(1973)、《尼加拉:19世紀巴厘劇場國傢》(1980)、《地方性知識》(1983)、《論著與生活》(1988),《追尋事實》(1995)等,並先後獲得瞭美國社會學會索羅金奬、美國人文-自然科學院社會科學奬、日本福岡“亞洲奬大奬”等多項榮譽。
格爾茲無疑是是近幾十年來人類學界中最有影響的人物,但是其影響遠不止此,在人類學之外,哲學、語言學、組織研究、文學批評等領域都可見格爾茲的影響,其“農業內捲化”、“地方性知識”、“作為意義體係的宗教”、“解釋之解釋”、“深描”等概念或方法不僅在人類學界廣為流傳,也被其他學科所引用。
This major work, now available in paperback, by one of the worlda s leading anthropologists discusses the style, imagery and metaphor of the great anthropologists, thereby developing Geertza s claim that doing good anthropology is like writing good literature.
民族志的描写到底呈现的是人类学家自己的生活还是被描述者的生活,我想格尔茨并不想给出什么具体的答案;无论是马琳诺夫斯基式的经验寻觅、列维斯特劳斯式的对秩序的愤怒,还是本尼迪克特式的文化反讽或者埃文斯-普理查德的文化确信,正如格尔茨所说,他们首先都是对实...
評分我以为要先读此书,要先读一读格尔兹其人其事(好吧我刚入门或者还没入门),我是在一篇《格尔兹访谈录》里简单了解了一下他,最逗的莫过于格尔兹说当年决定学习人类学之前和女友希莉一起去拜访米德时想的那样“随便你去搞什么只要叫它人类学就好了!” 这样的想法我曾经...
評分民族志的描写到底呈现的是人类学家自己的生活还是被描述者的生活,我想格尔茨并不想给出什么具体的答案;无论是马琳诺夫斯基式的经验寻觅、列维斯特劳斯式的对秩序的愤怒,还是本尼迪克特式的文化反讽或者埃文斯-普理查德的文化确信,正如格尔茨所说,他们首先都是对实...
隻看瞭1、2、6,因為EP、M、Benedict的原著我都沒看過
评分小書一本。Geertz老先生好勵誌...文章寫得一如既往的好~
评分小書一本。Geertz老先生好勵誌...文章寫得一如既往的好~
评分隻看瞭1、2、6,因為EP、M、Benedict的原著我都沒看過
评分隻看瞭1、2、6,因為EP、M、Benedict的原著我都沒看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