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震云,1958年生于河南延津县。1982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小说素以下笔辛辣和关注民生为特点。
曾创作长篇小说
《故乡天下黄花》
《故乡相处流传》
《故乡面和花朵》(四卷)
《一腔废话》
《手机》
《我叫刘跃进》
《一句顶一万句》
《我不是潘金莲》等;
本书是作者刘震云和导演冯小刚唯一独家授权的小说和电影故事完整版作品,也是首次面世的刘震云电影版《一九四二》。
刘震云的小说为调查体,简洁而不着一笔作者态度,却准确还原了1942年中国的大时代环境。极为苛刻却慧眼独具的王朔,对刘震云的《温故一九四二》不吝赞誉,力荐给冯小刚。冯小刚说:“我一口气看完,使我对本民族的认识产生了飞跃”,从此“把一九四二烙在了心上……”
电影故事经19年打磨,数易其稿,炉火纯青。书中冯小刚长序为难得一见的“惊世之言”,详尽记述了《一九四二》问世的艰辛与坎坷,极具震撼力!《温故一九四二》被公认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是作家刘震云的首部调查体小说,讲述了一个不能不为人知的、关于饥饿的故事。
刘震云形象地说:1942年河南因旱灾饿死的民众,相当于在那里建了三座奥斯维辛!冯小刚说:“二战时,希特勒和纳粹屠杀犹太人的事情全世界都知道,但在1942年,中国河南旱灾饿死300万人,却很少人知道,不要说外国人,中国人也不知道。刘震云为此写了一本书,我在1993年看到,非常震撼。”
当年旱灾、蝗灾使粮食颗粒无收,哀鸿遍野,三千万民众离乡背井去陕西逃荒。刘震云为重温那段几乎已被这个民族淡忘的历史,走访灾难的幸存者,完成调查体小说,他也由此成为这场灾难的唯一记述者。
小说出版后,王朔几次力荐冯小刚拍成电影,然而从小说到电影,立项、驳回、修改、再立项……经历了19年的艰辛,《一九四二》才得以公映。电影故事中,刘震云以地主老范、长工栓柱、佃户瞎鹿与媳妇花枝一家等灾民的逃荒之路为主线,以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等人的四处斡旋、蒋介石国民政府的不堪境况为副线,比小说更立体生动地再现了面对天灾时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存态度。
电影《一九四二》的上映引发了中国人在年终岁末的又一次观影热潮,针对电影的解读和评论又一次在诸多报刊、杂志上蜂拥。冯小刚和刘震云的专访也对电影叹了很多起源,且无外乎都是从多年前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开始的。小说重新出版了,或许在莫言的“诺贝尔热”影响下销...
评分看了电影,原本没想看书。 但是因为知道电影不是创作者完全原意的体现,冯小刚自己哽咽说到,为了应付审@#¥查,不得不把电影剪得违背自己初衷,剪得不是最好。又因为,温故1942是2012年好书推荐,因为刘震云的一向接地气,所以还是买了看了。 书不厚,后面的类电影剧本和剧照...
评分由于电影的原因看了这本书,电影拍的差强人意吧,不过至少是个娱乐的手段,并没有打着什么旗号。不过这本号称不是小说的调差报告就让我十分不满了。因为它毕竟相对严肃,饿死300万人这个数字似乎并不经得起推敲。 我并不是什么国粉,因为蒋介石统治时期的中国与现今的中国区别...
评分五个小时,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如果慢慢看,只会有更多的眼泪。 三百万,这三百万老老少少,男男女女的生命,我仿佛能够看到他们的那饥饿的神态,感受到他们的痛苦与无助。 我不想谈论政治上的问题,不谈论战争。这本书我看到的 没有这些被大家所早已熟知的东西。我看...
评分看了电影,原本没想看书。 但是因为知道电影不是创作者完全原意的体现,冯小刚自己哽咽说到,为了应付审@#¥查,不得不把电影剪得违背自己初衷,剪得不是最好。又因为,温故1942是2012年好书推荐,因为刘震云的一向接地气,所以还是买了看了。 书不厚,后面的类电影剧本和剧照...
书真的很差,没有情节,没有人物,只是一味的引申资料,短的要命,什么都看不出来看不深切,只是在围绕蒋介石其实知道灾荒的严重性讲来讲去。冯小刚的电影说改编自这本书实在是抬举了这本书,他的电影不过是借用这个题材罢了,和原书真的没有半点关系。依我看来,冯小刚写的序倒是比这本书,不对这还谈不上是书,应该是比这篇随笔要好多了。
评分小说太过一般,文字啰嗦粗暴,削弱了本身力量。相比之下电影剧本好太多了,故事、人物、时代就都有了。
评分“吃人实鉴”
评分前70页是刘震云的采访,后130页是电影剧本,上映时删去的情节,书中都有描述,主要是日本侵华的行为,以及蒋介石与国际的关系,还有很重要的,当时不仅有狗吃人,还有人吃人、易子相食、易妻相食,电影中把最残忍的这部分略去了。
评分冯小刚的文采也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