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曙林
四月影会重要成员。
1954年出生于北京。
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摄影系。
1976年开始摄影,师从狄源仓先生。
70年代的作品:《先进生产者》;
80年代的作品:《1980年的北京高考》、《八十年代中学生》;
90年代的作品:《矿区劳动者》、《山区女孩二十年》;
2000年以后的作品:《气息》、《两个女人》、《云南风景》等。
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获得《像素》杂志“年度摄影家”称号。
2010年获得平遥国际摄影节优秀摄影师奖。
本书是一本图文集。收录了摄影家任曙林的一百八十多张珍贵照片,也即他命名为“八十年代中学生”的照片集,同时与这些照片收录在一起的是十几位经历者、观察者的文字。
翻看这一张张照片,不论是黑白照还是彩色照,都透着浓浓的特属于八十年代的气息,完全不似如今数码照的鲜丽、精确,这些从胶片中诞生的照片似乎都有了生命,从快门按下,定格到暗房里的洗印、悬干以至日后的保存、展示,它们都像带着自己的故事,一路走来。
这一百八十多张照片,不仅是一个摄影师的一次漫长的记录,更是一代人对自己曾经历过的时代的一种记忆。照片中的这些“八十年代的中学生”,如今大多已是年过四十的中年人,而他们的孩子现在又多在经历自己的中学生生涯。今夕比照,相信这照片中所展示的,已不仅是这些已为人父母的“八十年代中学生”所经历的生活,更多的是一个时代的记录,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化,毫不客气地告诉我们,那过去的一切真的已经成为“历史”,如今的中学生还能想象他父母们的中学时代吗?
天涯推荐。一本摄影集,同时也是作者的心路历程。感觉很奇妙,在80年代,校方会允许一个摄影记者进入校园,和孩子们同吃同住同劳动,而学生们作为被拍摄的对象,虽然可能开始比较戒备,但是留下来的作品里表现出来的轻松和随意,还有那个年代所独有的风华正茂,让人感动。
评分怎么也想不到80年代,也成了历史的一部分。对于当事者而言,回想往事,犹如昨日。 30多年的跨度,真的这么大吗?只有面对这本摄影集,才明白,今天与那时,仿佛是一个世纪的距离:这30年,中国的改变实在太大了,我们自己的改变,也实在太大了。 80年代的北京,到处是破败的...
评分《八十年代中学生》 一本书 用照片记录的一群中学生的生活 或许在当事人的脑海中都已模糊远去 却鲜活在照片里 色彩依旧 你也不会觉得灰蒙蒙的 灰尘呛鼻 你已站在一个相对旁人的位置 或许更容易感动吧 一个上午 粗略翻了一通 总是会有一个感觉一次次在敲打 那时候的...
评分- 被這本書吸引, 很大原因是因為那封面. 不是嗎? 窗邊的女生, 樸素的衣著, 光暗的對比, 半截裙下的身體剪影。既有時代的氣息, 也有情慾的隱喻, 加上那書名, 很難按耐得住要據為己有。 - 那青葱的氣息, 樸素的校園生活, 在作者'抽離/客觀'的鏡頭下很有味道。作者用了五六年的時...
评分很多时候我开始想,我们称之为“怀旧”的,到底是何物?我开始重新看《我爱我家》,翻出了《魔方大厦》,看小时候喜欢的动画片,听琼瑶的主题曲,不停刷李晓旭的《红楼梦》和赵雅芝的《新白娘子》,开始找那时候港星们在红磡的演唱会现场,张国荣的夸张和邱淑贞的香,开始每...
会不会也有人来记录我们的青春?
评分电脑上只看得到它十分之一的好,画册可以长时间凝视,直到卷进情绪和时间的漩涡里无法抽身。对青春或八十年代有兴趣的导演、编剧、摄影、美术、服装、置景,都应该人手一本。最重要的是它告诉我,很多看上去幼稚的东西,对作者本人来说是一场治疗,经过时间的沉淀,最终也会成为集体的抚慰。
评分时光是有重量的。(可惜文字不够出彩。)
评分真的是打动人的摄影和经历 最美好的八十年代被留在胶片里 而且摄影家年轻时候还特别帅!
评分任曙林写在书前的那篇《玉渊潭与爬山》相当好,看了这篇创作记录,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后面照片所表现的东西,照片的“灵魂”。 一个相对宽松的年代,最美丽纯真的年龄,有一个人用心地记录了下来。在他按下快门的那一瞬间,他就赢了。他记录了历史,打赢了时间。 让被拍摄者觉察镜头对自己的窥探是拍摄者的失职。真即是美。 那个年代的学生,有一种难得的纯净与自如。镜头呈现给我们的,都是美丽的男孩子与女孩子。一双穿着凉鞋的脚是美的,一个认真投入的后背也是美的。照片的肤浅其实是摄影师的肤浅,照片的深度即是摄影师的深度。 艺术的火焰烧起来了,青春的温度到了,摄影师的投入也应该了。而一切的结束,是因为心里放下了。这是使命完成的必然。一切水到渠成,当止则止。 因为记录一个年代,他也将被年代所记录。 书真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