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曙林
四月影会重要成员。
1954年出生于北京。
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摄影系。
1976年开始摄影,师从狄源仓先生。
70年代的作品:《先进生产者》;
80年代的作品:《1980年的北京高考》、《八十年代中学生》;
90年代的作品:《矿区劳动者》、《山区女孩二十年》;
2000年以后的作品:《气息》、《两个女人》、《云南风景》等。
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获得《像素》杂志“年度摄影家”称号。
2010年获得平遥国际摄影节优秀摄影师奖。
本书是一本图文集。收录了摄影家任曙林的一百八十多张珍贵照片,也即他命名为“八十年代中学生”的照片集,同时与这些照片收录在一起的是十几位经历者、观察者的文字。
翻看这一张张照片,不论是黑白照还是彩色照,都透着浓浓的特属于八十年代的气息,完全不似如今数码照的鲜丽、精确,这些从胶片中诞生的照片似乎都有了生命,从快门按下,定格到暗房里的洗印、悬干以至日后的保存、展示,它们都像带着自己的故事,一路走来。
这一百八十多张照片,不仅是一个摄影师的一次漫长的记录,更是一代人对自己曾经历过的时代的一种记忆。照片中的这些“八十年代的中学生”,如今大多已是年过四十的中年人,而他们的孩子现在又多在经历自己的中学生生涯。今夕比照,相信这照片中所展示的,已不仅是这些已为人父母的“八十年代中学生”所经历的生活,更多的是一个时代的记录,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化,毫不客气地告诉我们,那过去的一切真的已经成为“历史”,如今的中学生还能想象他父母们的中学时代吗?
本书是一本图文集。始于20世纪70年代最末一年,作者任曙林以长达8年的追踪,为我们留下这批珍贵的影像。书中收录了一百八十多张珍贵照片,同时与这些照片收录在一起的是十几位经历者、观察者的文字。 翻看这一张张照片,不论是黑白照还是彩色照,都透着浓浓的特属于...
评分几天前文艺心发作,要把家里传承二十多年镜头盖都丢了的海鸥KJ-1拿出来再利用。跟父上一说,引得他翻出影集浏览起以前拍的照片来。我看到他87年公派去意大利的照片,身高176cm体重120多斤米色西裤咖啡色一粒扣西装白衬衫深红色领带站在文艺复兴建筑前的广场。我惊呼好帅并...
评分八十年代,我还是混迹于单位幼儿园与小学低年级的小屁孩,对身处的周遭一切几无认识,只留些模糊的记忆。因此对“八十年代中学生”的影像并无太深感触,乐趣只在发现熟悉的小细节。沙石操场、白球鞋、红领巾、黑板报、主题班会、大扫除时爬上桌子擦玻璃,都是我熟悉但几乎遗忘...
评分就是不知道人家是怎么照的,很凌乱,但那个场景的气息会扑面而来。 看到此类片我通常都想不明白。 怎么我照杂乱无章的照片就是杂乱无章,人家就是带着时代感? 这其中有什么神功吗? 我有次不小心说自己讨厌糖水片,结果被一众照糖水片的大师炮轰,追着质问:糖水片怎么...
评分天涯推荐。一本摄影集,同时也是作者的心路历程。感觉很奇妙,在80年代,校方会允许一个摄影记者进入校园,和孩子们同吃同住同劳动,而学生们作为被拍摄的对象,虽然可能开始比较戒备,但是留下来的作品里表现出来的轻松和随意,还有那个年代所独有的风华正茂,让人感动。
用青春的理想旁观年少的懵懂,还有什么比这两样珍宝的结合更能打动人的呢。里面的评论者的文字都是惨白多余的
评分印刷颇为精美,只是封面设计差强人意。整体立意也不错。然而,时间是有重量的,的确。
评分我与任老不是一般二般的有缘。
评分任曙林写在书前的那篇《玉渊潭与爬山》相当好,看了这篇创作记录,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后面照片所表现的东西,照片的“灵魂”。 一个相对宽松的年代,最美丽纯真的年龄,有一个人用心地记录了下来。在他按下快门的那一瞬间,他就赢了。他记录了历史,打赢了时间。 让被拍摄者觉察镜头对自己的窥探是拍摄者的失职。真即是美。 那个年代的学生,有一种难得的纯净与自如。镜头呈现给我们的,都是美丽的男孩子与女孩子。一双穿着凉鞋的脚是美的,一个认真投入的后背也是美的。照片的肤浅其实是摄影师的肤浅,照片的深度即是摄影师的深度。 艺术的火焰烧起来了,青春的温度到了,摄影师的投入也应该了。而一切的结束,是因为心里放下了。这是使命完成的必然。一切水到渠成,当止则止。 因为记录一个年代,他也将被年代所记录。 书真好。
评分回来就拿到曙林老师的这本《八十年代中学生》,一本期待了很久的书,看了几页已爱不释手,慢慢看慢慢体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