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昂內爾•特裏林(1905—1975),二十世紀美國著名的文學與社會文化批評傢,生前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資深文學教授,“紐約知識分子”群體的重要成員。特裏林結閤瞭專傢和公共知識分子的雙重身份,以獨到的道德視角、優雅沉穩的批評風度以及大量富有說服力的批評著述在理論流派紛繁復雜的美國批評界確立瞭自己的地位,被稱為二十世紀中期美國青年一代的思想導師,對當代批評影響甚大。其代錶作有《自由的想象》、《弗洛伊德與我們的文化危機》、《反對自我》、《超越文化》等。
本書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紐約知識分子觀念的縮影,特裏林采用瞭一條更寬廣的途徑——文學與文化的交叉研究,來應對當時的新批評主流。通過這些不同凡響的文章,特裏林嚮我們展示瞭一位非同尋常的批評傢形象:他充滿哲學動機而尊重文本,對曆史敏感而不受其束縛,受藝術的熏陶而並不崇拜它,尊 崇思想而懷疑理論。本書匯集瞭特裏林從1938年到1975年間最有影響力的三十二篇文章,多數已作為經典被大量引用,具有重要影響。
一 1961年,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莱昂内尔·特里林在寓所中平静地写下一篇长文《教授现代文学》。这一年,外面的世界并不平静:美国与古巴断交,约翰·肯尼迪就任美国总统,东德开始修建柏林墙,斯大林遗体被从列宁墓中移出。国际政治风云诡谲的同时,在美国与欧洲的大学内...
評分一 1961年,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莱昂内尔·特里林在寓所中平静地写下一篇长文《教授现代文学》。这一年,外面的世界并不平静:美国与古巴断交,约翰·肯尼迪就任美国总统,东德开始修建柏林墙,斯大林遗体被从列宁墓中移出。国际政治风云诡谲的同时,在美国与欧洲的大学内...
評分一 1961年,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莱昂内尔·特里林在寓所中平静地写下一篇长文《教授现代文学》。这一年,外面的世界并不平静:美国与古巴断交,约翰·肯尼迪就任美国总统,东德开始修建柏林墙,斯大林遗体被从列宁墓中移出。国际政治风云诡谲的同时,在美国与欧洲的大学内...
評分一 1961年,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莱昂内尔·特里林在寓所中平静地写下一篇长文《教授现代文学》。这一年,外面的世界并不平静:美国与古巴断交,约翰·肯尼迪就任美国总统,东德开始修建柏林墙,斯大林遗体被从列宁墓中移出。国际政治风云诡谲的同时,在美国与欧洲的大学内...
評分一 1961年,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莱昂内尔·特里林在寓所中平静地写下一篇长文《教授现代文学》。这一年,外面的世界并不平静:美国与古巴断交,约翰·肯尼迪就任美国总统,东德开始修建柏林墙,斯大林遗体被从列宁墓中移出。国际政治风云诡谲的同时,在美国与欧洲的大学内...
不少人說,理論是灰色的,而創作是常青的。我想當然地討厭一切文學評論與文藝理論,所以試著挑戰一下聲明卓著的批評傢的雄文,洋洋五十餘萬言,作品年代橫亙幾十年,讀完之後,我由衷覺得,批評傢的學識當真卓著,可我非常非常地不喜歡
评分休息日重翻此書,果然還有收獲。知性乃道德責任,一點沒錯。對特裏林教授本身也興緻勃勃瞭。值得一讀而再讀。
评分文章很好,但讀瞭二手文章,得到的也是二手經驗。
评分去萬聖,門口有薦書的牌子,蔣方舟推薦此書。看瞭部分篇章。《不朽頌》一篇,提到子宮的舒適的環境對人的影響。值得注意。
评分1). 很少讀學者寫的文學評論,正兒八經地讀這是第一本。可能也就理解吸收瞭一半,且特裏林寫的很多作傢我沒讀過(emmm……),便也無從評價其觀點。 2). 就寫法來說,旁逸斜齣,發散頗多,不僅寫文論,也穿插自身相關的閱讀及教學經曆。這部分與主乾聯係稍弱的部分其實很好看,也能看齣特裏林的淵博,但難免會削弱一點文章的力量及緊湊度。 3). “知性”這一概念貫穿全書,也是特裏林評價作傢的一個指標。他沒有去下定義,我的理解,“知性”即:良知、對他人(尤其是社會地位低於自己的人)的理解和體恤、對社會發展的感知力,以及寫作自身所處時代的自覺。 4). 讀這本書的時候同時也在讀毛姆的文學評論,覺得我還是可能讀作傢寫的評論會更愉快......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