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系统叙述了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1世纪初这一历史时段的文学史,对这一时段中的文学现象、文学思潮、重要的作家作品等有非常深入独到的分析。 该书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也是目前唯一被台湾地区大学中文专业采用为教科书的大陆相关专业教材。
读至第二章,唯见其批台湾之政治写作入木三分,而对大陆之行为则百般解释,种种委婉。既不见春秋笔法寄寓大义于其中,而其失公允之过分,其脸皮诚若城墙厚也哉?! “我所佩服诸公的只有一点,是这种东西也居然会有发表的勇气。”——《热风·估学衡》 P50,:“但在一个没有争...
评分读至第二章,唯见其批台湾之政治写作入木三分,而对大陆之行为则百般解释,种种委婉。既不见春秋笔法寄寓大义于其中,而其失公允之过分,其脸皮诚若城墙厚也哉?! “我所佩服诸公的只有一点,是这种东西也居然会有发表的勇气。”——《热风·估学衡》 P50,:“但在一个没有争...
评分读至第二章,唯见其批台湾之政治写作入木三分,而对大陆之行为则百般解释,种种委婉。既不见春秋笔法寄寓大义于其中,而其失公允之过分,其脸皮诚若城墙厚也哉?! “我所佩服诸公的只有一点,是这种东西也居然会有发表的勇气。”——《热风·估学衡》 P50,:“但在一个没有争...
评分读至第二章,唯见其批台湾之政治写作入木三分,而对大陆之行为则百般解释,种种委婉。既不见春秋笔法寄寓大义于其中,而其失公允之过分,其脸皮诚若城墙厚也哉?! “我所佩服诸公的只有一点,是这种东西也居然会有发表的勇气。”——《热风·估学衡》 P50,:“但在一个没有争...
评分读至第二章,唯见其批台湾之政治写作入木三分,而对大陆之行为则百般解释,种种委婉。既不见春秋笔法寄寓大义于其中,而其失公允之过分,其脸皮诚若城墙厚也哉?! “我所佩服诸公的只有一点,是这种东西也居然会有发表的勇气。”——《热风·估学衡》 P50,:“但在一个没有争...
相比于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这本书或许更适合当做教材使用,他们构建的文学图景更为全面、完整。相比之下,洪子诚的著作更有个人专著的意味,受制于研究范围,难以面面俱到。更细地说,对于洪子诚的那本书,我们可以读十七年文学与文革文学部分,而对于八九十年代的文学,还是本书更为精当。但本书也不是没有瑕疵,部分章节似乎是由论文改写,篇幅分布不均。第四章的内容或许过于冗长了,可以缩写为一节。最后一章对于新世纪文学的论述,还有待商榷,毕竟缺乏历史的沉淀,有些作家、作品的价值可能被高估了。
评分2018·R
评分是《中国当代文学史》很好的补充。孟、程在分析文学环境上更仔细,与其“历史化”观念有关吧,文本细读也更多。对于整体时代文学状况的勾勒还是洪老师把握得更成体系。重复自然是有的,但诸如对伤痕文学、知青文学和九十年代的人文精神大讨论,程老师还是处理得更清晰的。
评分没想象的好
评分借此补习了一下大学欠下的功课。孟繁华评价当代很多作家还是比较中肯的,不过写到王安忆的时候溢美之词太过了吧,难道孟是王安忆的粉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