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前言
第一輯 凡我在處就是中國
在傳統與現代之間——餘光中先生訪談錄
人生迴首
交流
自己動手寫
新詩的局限
在傳統與現代之間
浪子與孝子
話說五四
相似的曆程
爭論:不平靜的詩歌時代
麵對大眾文化
新的和舊的責難
語言的生成
今日颱灣詩壇
散文的反思
三個概念
學者的使命
滿溢鄉愁的浪子情懷——餘光中訪談錄
餘光中訪談錄
《詩刊》訪餘光中
西化不等於現代
《鄉愁》是現代的竹枝詞
網絡提高瞭作品的摺舊率
我的《鄉愁》也該解構瞭
“大陸是我的母親”
中文體質與文化復興——餘光中訪談錄
東南亞華文文學與中華文化傳統——餘光中訪談
所謂眾圓同心
華文寫作的“三個世界”
諾貝爾奬與華文文壇
以中國曆史文化為核心
每個人的生活中都要有詩——餘光中訪談
鄉愁不是地理上的可能更是時間上的偉大的情書已經成為絕響瞭
生活裏麵還應該有藝術生活裏麵應該有美
中文是一種非常瞭不起、美麗的文字
大陸年輕一代傑齣的詩人有舒婷、北島餘鞦雨的散文是相當好的
不要拋棄瞭五韆年的文化
你選擇瞭青春也就要接受青春痘
解不盡的鄉愁——餘光中訪談
和餘光中的對話——餘光中訪談
不變的是對中文的熱愛——《餘光中集》發布會答記者問
我把自己想像成“茱萸”的孩子——餘光中訪談
壬濛、餘光中對話錄:用哪一隻手寫散文?
凡我在處就是中國——餘光中訪談
中文是中國文化的半徑
活的傳統纔真正屬於我們
颱灣人是否還有鄉愁的情懷?
大陸遺産還需加強管理
三分之二是作傢三分之一是學者
兩岸文化交流可左右逢源——餘光中對話廈大學者
“救國文聯盟”還有草莽味
“鄉愁”已經遠離颱灣年輕人
煩惱轉個彎就是快樂
第二輯 黃河的聲音是我的胎記
鄉愁是一種情結——餘光中訪談
鄉愁是一種情懷
詩是情人,散文是妻子
最要緊的是能把古今中外融和起來
人的心裏充滿文化的迴音
文學藝術是內在自然與空間——湖南衛視訪餘光中
江河必將入海——楊瀾對話餘光中
黃河的聲音是我的胎記——訪颱灣著名詩人餘光中
中文不能受到冷落
中文的美是惟一的
中文是基調,英文是協助
中文如同國防
中華文化是民族融和最可親的方式
20年的鄉愁
我的店裏還有很多“菜”
每個人都有“鄉愁”
黃河常在夢中流淌
自命李白的傳人
詩歌不會死亡
藍墨水的上遊是汨羅江
我的四個假想敵
跟夫人說四川話
十幾年來經常去大陸
受歡迎的餘爺爺
中華文化是一個奇大無比的圓
餘光中:把島上的文字傳迴中原
最淺的海峽,最深的鄉愁
在詩裏喊魂,在歌中懷鄉
中文能走多遠,中國文化就能走多遠
餘光中的上海
上海與颱灣
上海文化
說說龍應颱
餘光中:詩人齣書不容易,散文比詩歌受歡迎
散文比詩歌受歡迎
新一代詩人少人關注
大陸詩歌不怎麼流行
鄉愁是對大陸的眷戀
我的鄉愁是對整個大陸的眷戀
文學創作上我是“多妻主義者”
不要為瞭五十年的政治拋棄瞭五韆年的文化
一灣鄉愁水,癡癡赤子情
20分鍾與20年的鄉愁
中國文化的傳承與隱憂
孝,新時代有新內涵
中文是中國文化的長城
“鄉愁詩人”難消鄉愁
“遊子文化是一種嚮心力”
“凡我在處,就是中國”
警惕西化幼稚病
日暮鄉關何處是——詩人餘光中
對話餘光中:飛越那“一灣淺淺的海峽”
兩岸直航是一次正麵的發展
“南京是我詩心起跳的地方”
在重慶讀的也是南京的中學
坐在馬車夫旁聽“得得”的馬蹄聲
齣生前一天“隨母親爬棲霞山”
因為絕望,所以《鄉愁》
首迴大陸,感覺既親切又陌生
一迴南京,玄武湖邊,走著走著,記憶就迴來瞭
二迴南京,看到麵貌“如舊”的母校,心裏不是那麼不勝滄桑
鄉愁並不因為你迴到故鄉就被消解掉瞭
《明報》訪餘光中
餘光中——馳騁中西
英文教學須視乎科目
瞭解作者背景有助明白詩
把李白“從唐朝叫醒”
餘光中:我的心裏有中國文化的胎記
關於《鄉愁》
關於故鄉
關於詩
關於復古
餘光中:滄海桑田即鄉愁
詩歌有國界
每個時代都有詩人
會再為深圳寫一首詩
擁有四度空間的學者——餘光中先生訪談錄
詩歌:從中國詩的現代化到現代詩的中國化
散文:在中國文字的風火爐中煉丹
評論:評論傢也是一種作傢,所以也是一種藝術傢,而非
科學傢
翻譯:譯者必須也是學者,翻譯不摺不扣是一門藝術
第三輯 關於翻譯與諾奬
餘光中談翻譯
諾貝爾奬,中國人的缺席——餘光中、馬悅然、瀋君山跨疆界跨領域的對話
引言:從缺席諾貝爾文學奬談起
第一問:文學是不是學術?莎士比亞不能來教書
第二問:文學有沒有國界?中國人的想法跟德國人一模一樣
第三問:文學評審有沒有客觀標準?吳承恩肯定得諾貝爾奬!
結語:期待一個東方諾貝爾文學奬
文學諾奬評審團隻有一人懂中文
關於諾奬:真的無所謂,莎士比亞也沒有得過
關於詩歌:流行歌詞就是詩,彆跟周傑倫“較真”
附錄
餘光中先生大事年錶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