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莱·舍基,被誉为“互联网革命最伟大的思考者”、“新文化最敏锐的观察者”,从事有关互联网的社会和经济影响的写作、教学与咨询,特别关注社会网络和技术网络的交叉地带。目前在纽约大学的互动电信项目中任教,其咨询客户包括诺基亚、宝洁、BBC、美国海军和乐高公司等。多年来,在《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哈佛商业评论》、《连线》和《IEEE计算机》等报刊上发表文章,广受读者追捧,并经常在技术会议上充当主题演讲者。
“互联网革命最伟大的思考者”克莱•舍基 继《未来是湿的》之后最新力作
看自由时间如何变革世界的未来
如果说《未来是湿的》揭示的是“无组织的组织力量”,
那么《认知盈余》揭示的就是 “无组织的时间力量”。
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首度亲笔作序倾情推荐
克莱•舍基说,美国人一年花在看电视上的时间大约2 000亿个小时,而这几乎是2 000个维基百科项目一年所需要的时间。如果我们将每个人的自由时间看成一个集合体,一种认知盈余,那么,这种盈余会有多大?我们已经忘记了我们的自由时间始终属于我们自己,我们可以凭自己的意愿来消费它们,创造它们和分享它们,我们可以通过积累将平庸变成卓越……
看完了《认知盈余》一书。“认知盈余”是新时代网民赋予互联网从业者最大的礼物。作者从理论上明确地告诉大家:庞大网友会无私地在自由时间里,分享自己的聪明与才智。但如何利用这条理论,更好地构建一个平台,让用户最终选择你,才是真正需要思考的。理论只是指导,不停的失...
评分翻了几十页,觉得外国人写书的思维方式仍然让我接受不了。不是说逻辑性强的么,我更像是在沙尘暴中找沙堆。有书评说第六章是亮点,我还未读到。回头翻下,看了前几张,只看到颠来倒去的重复一个意思,不懂作者的逻辑
评分什么是认知盈余? 因为8小时工作制,人们每天会有8小时的自由支配时间。人类有消费(接受信息)、分享(传播信息)、创造(提供新信息)的需求。在以前人们只在电视机前进行消费,而如今,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程度的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分享和创造。如此多的盈余时间如果能够被...
评分 评分看了第7章简直想打4星啊,但是前面6章只能算2星,综合下只能3星了。 方式、动机、机会三者融合,累积自由时间作为原材料,生产了认知盈余,带来了仍我们为彼此创造机会的机会。以群体的形式尝试新事物,是对社会化媒体最为意义深远的利用。 新工具提供的机会越多,任何人可以...
翻译的实在是太太太太烂了
评分2013.1.11开始,感谢传叔赠送。2013.1.29.两年前当微博大火时,一直说不清为何不看好他,唯独看好豆瓣。在读这本书的时候,突然恍然大悟!豆瓣是典型的认知盈余的案例。虽然微博也在利用“蜂群”的力量,但相比较之下,微博几乎不制造内容的模式,让其发展后继乏力。而豆瓣则靠着一批批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神人,在一步一个脚印的积累各种有效内容!而正是这些精彩的内容、影评、乐评、读书笔记、日志,在几年之后便会甩掉微博几条街!这种对认知盈余的利用是微博永远的短板。
评分看完了《认知盈余》的主要部分,两个中文前言还没看。这类图书以后决定少看了,可能我不是目标读者,如果对学院派和非互联网用户来说,这书很好。挺佩服作者的,先找准几个观点,然后不断延伸,居然能弄出来一整本书。之前的《未来是湿的》(译名真垃圾),也差不多如此。远不如何伟写中国的三部曲好看。
评分核心意思是:人生来具有分享、利他的特质,在互联网时代分享成本骤降,一批有知识、有闲暇、有所谓认知盈余的人,就会利用业余时间在互联网上来分享、“创造”知识,改变过去大众简单“消费”娱乐信息的模式,说白了就是产生了一种长尾的、网聚人力量的新型生产力。就是翻译和架构有些让人看不下去。
评分对于看电视是浪费时间 上微博(或其它什么)是贡献盈余 我个人深表怀疑 舍基完全忽略了人们线下的交流 这本书比他的那本湿作 差远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