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温度的历史,有态度的观察,纪录片镜头一样的素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外国学者眼里的七十年代中国。
1974年春天,正处“批林批孔”运动中的中国大地,迎来了一个包括学者罗兰•巴尔特、克里斯蒂娃和作家索莱尔斯在内的五人代表团。他们在20多天中访问了北京、上海、南京、洛阳和西安 等城市,参观了各地的重点景物、历史古迹以及学校、医院、人民公社、工厂。
在这段充满神秘色彩的旅程中,罗兰•巴尔特写了三本日记,详细地记录了他在中国所见到的人和事,并加入了较为个人化的评价。
罗兰•巴尔特,法国著名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与文化评论家。其一生经历可大致划分三个阶段:媒体文化评论期(1947—1962)、高等研究院教学期(1962—1976),以及法兰西学院讲座教授期(1976—1980)。他和存在主义大师萨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文学思想界前后辉映,并被公认为是蒙田以来法国最杰出的散文大家之一。
罗兰•巴尔特在法国开创了研究社会、历史、文化、文学深层意义的结构主义和符号学方法,发表了大量分析文章和专著,其丰富的符号学研究成果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性。巴尔特的符号学理论,从崭新的角度,以敏锐的目光,剖析了时装、照片、电影、广告、叙事、汽车、烹饪等各种文化现象的“记号体系”,从而深刻地改变了人们观察和认识世界及历史的方式。晚期巴尔特对当代西方文化和文学的思考进一步深化,超越了前期结构主义立场,朝向有关意义基础、下意识心理、文学本质等后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认识论问题的探讨。
罗兰•巴尔特对于西方未来学术和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其学术遗产对于非西方文化思想传统的现代化发展,也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他的思想和研究领域宽广,其作品适合于关心人文科学各领域、特别是文学理论领域的广大读者研读。
1.罗兰·巴特一行的路线和活动都是官方安排的,这使得这本日记充斥着无聊的见闻。作者自己也意识到:所有这些记录,大概都将证明我的写作在这个国家是失败的。实际上,我找不到任何可记、可列举、可划分。P93 “我们穿过几条小胡同,步行回旅馆。这样做改变了一切:我们第一次...
评分在一个感冒的日子里,恰好也就是他们中国行飞机降落在首都机场一号航站楼的日子,我窝在被窝里,把卓越送货小弟刚刚送来的《中国行日记》看了一遍。 巴特的洞察、欲望和抱怨就不说了。让我感兴趣的是:巴特你到底有多怨恨索莱尔斯啊!抓住一切机会,酸溜溜地讽刺这位...
评分 评分1974年春天的中国大地,依然笼罩在“阶级斗争”,“批林批孔”运动让所有人都再次沸腾起来。这时,罗兰-巴尔特一行五人来到中国。 他们在24天中访问了北京、上海、南京、洛阳和西安,参观了工厂、农村、大学,并浏览了沿途名胜古迹。 在这本日记里,用的最多的几个词语分别是“...
评分罗兰.巴尔特随《原样》杂志代表团于1974年来华旅行,为期二十余天,五个城市。其日记记录了旅行见闻,间有些自己的评论。 事无巨细,一一纪录,不免雷同重复让人疲倦,这也正是作者的感受。 纪录中有跳跃,许多简短的概念符号、无关联不连贯的短句,看得不明所以 行程中即使在...
中国(人)遇到法国(人)脑袋总有些不灵光
评分读完书,庆幸罗兰巴特没有产生更多生理性的厌恶,长出一口气。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当年是发了多大的一场癔症而不自知。巴特对着见到的美男子,不避讳地心神荡漾,太可爱了。
评分中国(人)遇到法国(人)脑袋总有些不灵光
评分巴特比较好玩的三本的书之一。碎片也算是后期一贯的风格,不用诟病。颠覆大师最好的办法是用更加睿智的理论与其在学术史上并驾齐驱,而不是打架或者写个什么牢骚一样的评论——评论不朽之书的书往往是速朽之书。
评分#1915.11.12-2015.11.12 纪念罗兰·巴尔特100周年诞辰# 一位国际知名大gay对1974年中国的被安排的然而又发挥了主观能动性的类似人类学民族志的纪录片体日记,他显然对这次旅行很不满意,时不时就能看到“砖块”一词,那是一种因有感于毛时代中国千篇一律的乏味以及无处不在的俗套而生发出的失望情绪的宣泄。尽管如此,当他看到中国男性工人的微笑,包括摸到他们的手,以及去厕所并排掏出那玩意儿撒尿时的反应和感想,仍然真实地表明,对一个资深基佬而言,生活中的美随时都能在被规制的“无趣”的缝隙里萌发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生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