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日记

中国行日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罗兰•巴尔特,法国著名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与文化评论家。其一生经历可大致划分三个阶段:媒体文化评论期(1947—1962)、高等研究院教学期(1962—1976),以及法兰西学院讲座教授期(1976—1980)。他和存在主义大师萨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文学思想界前后辉映,并被公认为是蒙田以来法国最杰出的散文大家之一。

罗兰•巴尔特在法国开创了研究社会、历史、文化、文学深层意义的结构主义和符号学方法,发表了大量分析文章和专著,其丰富的符号学研究成果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性。巴尔特的符号学理论,从崭新的角度,以敏锐的目光,剖析了时装、照片、电影、广告、叙事、汽车、烹饪等各种文化现象的“记号体系”,从而深刻地改变了人们观察和认识世界及历史的方式。晚期巴尔特对当代西方文化和文学的思考进一步深化,超越了前期结构主义立场,朝向有关意义基础、下意识心理、文学本质等后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认识论问题的探讨。

罗兰•巴尔特对于西方未来学术和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其学术遗产对于非西方文化思想传统的现代化发展,也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他的思想和研究领域宽广,其作品适合于关心人文科学各领域、特别是文学理论领域的广大读者研读。

出版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法] 罗兰·巴特
出品人:
页数:355
译者:怀宇
出版时间:2011-12
价格:32.00元
装帧:软精装
isbn号码:9787300146218
丛书系列:明德书系·文化译品园
图书标签:
  • 罗兰·巴特 
  • 中国研究 
  • 历史 
  • 文化研究 
  • 中国 
  • 法国 
  • 文化 
  • 罗兰-巴特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有温度的历史,有态度的观察,纪录片镜头一样的素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外国学者眼里的七十年代中国。

1974年春天,正处“批林批孔”运动中的中国大地,迎来了一个包括学者罗兰•巴尔特、克里斯蒂娃和作家索莱尔斯在内的五人代表团。他们在20多天中访问了北京、上海、南京、洛阳和西安 等城市,参观了各地的重点景物、历史古迹以及学校、医院、人民公社、工厂。

在这段充满神秘色彩的旅程中,罗兰•巴尔特写了三本日记,详细地记录了他在中国所见到的人和事,并加入了较为个人化的评价。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罗兰.巴尔特随《原样》杂志代表团于1974年来华旅行,为期二十余天,五个城市。其日记记录了旅行见闻,间有些自己的评论。 事无巨细,一一纪录,不免雷同重复让人疲倦,这也正是作者的感受。 纪录中有跳跃,许多简短的概念符号、无关联不连贯的短句,看得不明所以 行程中即使在...  

评分

1.罗兰·巴特一行的路线和活动都是官方安排的,这使得这本日记充斥着无聊的见闻。作者自己也意识到:所有这些记录,大概都将证明我的写作在这个国家是失败的。实际上,我找不到任何可记、可列举、可划分。P93 “我们穿过几条小胡同,步行回旅馆。这样做改变了一切:我们第一次...  

评分

评分

罗兰.巴尔特随《原样》杂志代表团于1974年来华旅行,为期二十余天,五个城市。其日记记录了旅行见闻,间有些自己的评论。 事无巨细,一一纪录,不免雷同重复让人疲倦,这也正是作者的感受。 纪录中有跳跃,许多简短的概念符号、无关联不连贯的短句,看得不明所以 行程中即使在...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2012.029。他在中国寻找性欲,没找到;他在中国寻找“俗套”,到处都是。

评分

《文之悦》里有一句特别好:“批林批孔的中国,散逸着道家气息。批林批孔四字音韵铿锵,使他怡然。”巴特好可爱,一直在叨叨“没有性的部分”“他们的手柔软而美丽”“男孩性感的脸”。看到后来,那些演出、演讲、座谈,就叨叨“好无聊”“写不动了”“又是砖块”“他已经讲过很多遍了,难道他不知道吗”,我都不免替他无聊起来。

评分

读起来特别像神经病但也因此显得真实

评分

读完书,庆幸罗兰巴特没有产生更多生理性的厌恶,长出一口气。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当年是发了多大的一场癔症而不自知。巴特对着见到的美男子,不避讳地心神荡漾,太可爱了。

评分

破碎的旅行笔记,理论的洞见偶尔闪现在令人厌倦的现实当中。“斜视”、“皱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