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蘭•巴爾特,法國著名結構主義文學理論傢與文化評論傢。其一生經曆可大緻劃分三個階段:媒體文化評論期(1947—1962)、高等研究院教學期(1962—1976),以及法蘭西學院講座教授期(1976—1980)。他和存在主義大師薩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國文學思想界前後輝映,並被公認為是濛田以來法國最傑齣的散文大傢之一。
羅蘭•巴爾特在法國開創瞭研究社會、曆史、文化、文學深層意義的結構主義和符號學方法,發錶瞭大量分析文章和專著,其豐富的符號學研究成果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性。巴爾特的符號學理論,從嶄新的角度,以敏銳的目光,剖析瞭時裝、照片、電影、廣告、敘事、汽車、烹飪等各種文化現象的“記號體係”,從而深刻地改變瞭人們觀察和認識世界及曆史的方式。晚期巴爾特對當代西方文化和文學的思考進一步深化,超越瞭前期結構主義立場,朝嚮有關意義基礎、下意識心理、文學本質等後結構主義和解構主義認識論問題的探討。
羅蘭•巴爾特對於西方未來學術和文化的發展,影響深遠。其學術遺産對於非西方文化思想傳統的現代化發展,也具有極大的啓發意義。他的思想和研究領域寬廣,其作品適閤於關心人文科學各領域、特彆是文學理論領域的廣大讀者研讀。
有溫度的曆史,有態度的觀察,紀錄片鏡頭一樣的素描,為我們展示瞭一個外國學者眼裏的七十年代中國。
1974年春天,正處“批林批孔”運動中的中國大地,迎來瞭一個包括學者羅蘭•巴爾特、剋裏斯蒂娃和作傢索萊爾斯在內的五人代錶團。他們在20多天中訪問瞭北京、上海、南京、洛陽和西安 等城市,參觀瞭各地的重點景物、曆史古跡以及學校、醫院、人民公社、工廠。
在這段充滿神秘色彩的旅程中,羅蘭•巴爾特寫瞭三本日記,詳細地記錄瞭他在中國所見到的人和事,並加入瞭較為個人化的評價。
1974年春天的中国大地,依然笼罩在“阶级斗争”,“批林批孔”运动让所有人都再次沸腾起来。这时,罗兰-巴尔特一行五人来到中国。 他们在24天中访问了北京、上海、南京、洛阳和西安,参观了工厂、农村、大学,并浏览了沿途名胜古迹。 在这本日记里,用的最多的几个词语分别是“...
評分这真是一个神奇的巧合,在方方日记如此爆红的情况下观看1974年罗兰巴特来到中国写的日记。我本无意做什么比较,大脑却不得不进行些思考……总而言之,先说说文本本身吧。 这是本现象学的游记——正如巴特自己所说,他既不能赞同(这内在于当时中国不存在的能指所指体系),也不...
評分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一生经历波澜不惊,比较安逸,基本以学校任教和著书立说为主,以巴黎为主要活动范围。除开早期为了寻觅教职而辗转罗马尼亚,埃及,摩洛哥等国,从巴特已经成为著名学者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以巴黎为活动中心的巴特只有过两次比较重要的出国...
評分近现代西方访问中国的历史 近代西方对中国——我们称之为“好奇心”的情绪,有着根深蒂固的继承性,浏览近代中国的兴衰变迁,你会发现他们基本上以两种方式来消解这种情绪:一种是人们克服自己的民族主义心理也很难找到婉转的替代表达的,即侵略——这是个不确切且情绪化的词...
評分刊于2012年6月上海《书城》杂志,有删改,这里奉上原版。 书评人:徐鹏远 当你身姿妖娆、神情孤傲地拿着一张《云上的日子》的盗版DVD充作文艺青年身份证时,你或许要失落了。你会惊讶地发现身边的许多长辈居然认识这位意大利文艺片导演,而他们既不是文艺中老年,也缺...
我隻記住瞭英俊的工人溫潤的手……
评分零度的無性的中國。
评分巴特比較好玩的三本的書之一。碎片也算是後期一貫的風格,不用詬病。顛覆大師最好的辦法是用更加睿智的理論與其在學術史上並駕齊驅,而不是打架或者寫個什麼牢騷一樣的評論——評論不朽之書的書往往是速朽之書。
评分破碎的旅行筆記,理論的洞見偶爾閃現在令人厭倦的現實當中。“斜視”、“皺痕”。
评分2012.029。他在中國尋找性欲,沒找到;他在中國尋找“俗套”,到處都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