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义德(Edward W.Said,1935-2003),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文学与文化批评家之一,1963年起为哥伦比亚大学英国文学与比较文学教授。代表性著作有:《东方学》(1978;曾获美国国家书评家奖,三联书店1999年出版中译本)、《巴勒斯坦问题》(1979)、《世界・文本・批评家》(1983)、《文化与帝国主义》(1993;三联书店2003年出版中译本)、《知识分子论》(1994;三联书店2001年出版中译本)以及《流离失所的政治:巴勒斯坦自决的奋斗,1969-1994》(1994)等。萨义德还是有名的乐评家、歌剧鉴赏家、钢琴家,并为巴勒斯坦在西方世界最雄辩的代言人。
作为一个离乡亡国多年之人,面对随时可能的死亡,萨义德恳切回顾自己的人生,寻根溯源,追忆他要求严格、给他“维多利亚式”教育的父亲,和令他终生仰慕、给他鼓励但又暖昧矛盾的母亲,以及成长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他以今日之我探索、书写昔日之我,与内在自我重建关系,与已逝的父母修好,并试图以个人的方式为民族争回历史:他把自己分作两半的阿拉伯经历和美国经历统合为一,以不协和的身份为被压迫的、沉默的巴勒斯坦代言呐喊。
本书也是一个关于背井去乡和流离飘泊的故事。但萨义德发现,由此导致的身份的割裂、多重与流动实乃幸事一桩。他曾言:在哪里都不要有太多“家”的感觉。“格格不入”最终成了他的主动选择。
萨义德在提到童年时父亲用可能是整个区域第一台柯达8厘米摄像机拍摄的短片时说道,“它们排除了太多东西,似乎做作而僵硬,根本摒绝我们生活中一切努力与不确定的痕迹。人人脸上挂着笑容,母亲愉快得不可思议,有时甚至摆出强健的姿态(我记得的她比较苗条而悒郁)。这一切都凸...
评分2003 年7月3号,在靠近以色列的黎巴嫩南部边境,天气炎热,一个头戴鸭舌帽、身穿风衣的男人与众人一起,朝着以色列方向扔石块。谁知,这一切都被不远处的法新社记者拍了下来,并刊登于第二天的以色列报纸上,说他们在用石块袭击以军士兵。然后全世界几乎都在瞬间认出,那个扔石...
评分爱德华.W.萨义德(Edward W. Said,1935-2003),战后世界最有影响的公众知识分子之一,巴勒斯坦在西方社会最雄辩的代言人,执鞭英美文学与比较文学,哥伦比亚大学九位杰出教授之一。著名文学与文化批评家、乐评人、歌剧鉴赏家、钢琴师,写作题材涉及文学、理论、政治、音乐、...
评分从广义和终极的角度看,人生无时无处不在流浪。 似乎也正因此,怀念故土和留恋往昔才成为珍贵的情感体验-----某种略带苦涩的甜蜜。 我还没有宗教信仰,如果个人的某些理念不算宗教的话。但因莫名其妙地进入了“知识圈子”,所以大致能理解知识人的心理。 2001年看了奥古斯...
评分从广义和终极的角度看,人生无时无处不在流浪。 似乎也正因此,怀念故土和留恋往昔才成为珍贵的情感体验-----某种略带苦涩的甜蜜。 我还没有宗教信仰,如果个人的某些理念不算宗教的话。但因莫名其妙地进入了“知识圈子”,所以大致能理解知识人的心理。 2001年看了奥古斯...
“偶尔,我体会到自己像一束水流,我喜欢这意象,甚于许多人附之以相当意义的固态自我的身份观念。这些水流,像一个人生命中的许多主题,在清醒时流动着,状况最佳的时候不需要调解或协和。它们可能不合常情,也许格格不入,但至少流动不居,有其时,有其地,在林林总总奇怪的组合样式中运动,有时彼此冲撞,却没有一个中心主题。我生命里有这么多不和谐音,我已经学会不必处处人地皆宜,宁取格格不入。”
评分開始系統看老薩。翻譯很不錯。
评分慢热。
评分本书关键词:有钱,任性,妈宝。没了。
评分这个翻译……简直是矫揉造作的范本。为了优雅,而刻意雕琢以至拗口。语句掌控并无节奏,多处自造语显出畸形的布置和调遣。萨义德过份沉湎和品位幼年细节,这本回忆录文笔细腻,可惜美则美矣,营养不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