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義德(Edward W.Said,1935-2003),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的文學與文化批評傢之一,1963年起為哥倫比亞大學英國文學與比較文學教授。代錶性著作有:《東方學》(1978;曾獲美國國傢書評傢奬,三聯書店1999年齣版中譯本)、《巴勒斯坦問題》(1979)、《世界・文本・批評傢》(1983)、《文化與帝國主義》(1993;三聯書店2003年齣版中譯本)、《知識分子論》(1994;三聯書店2001年齣版中譯本)以及《流離失所的政治:巴勒斯坦自決的奮鬥,1969-1994》(1994)等。薩義德還是有名的樂評傢、歌劇鑒賞傢、鋼琴傢,並為巴勒斯坦在西方世界最雄辯的代言人。
作為一個離鄉亡國多年之人,麵對隨時可能的死亡,薩義德懇切迴顧自己的人生,尋根溯源,追憶他要求嚴格、給他“維多利亞式”教育的父親,和令他終生仰慕、給他鼓勵但又暖昧矛盾的母親,以及成長的環境和所受的教育。他以今日之我探索、書寫昔日之我,與內在自我重建關係,與已逝的父母修好,並試圖以個人的方式為民族爭迴曆史:他把自己分作兩半的阿拉伯經曆和美國經曆統閤為一,以不協和的身份為被壓迫的、沉默的巴勒斯坦代言呐喊。
本書也是一個關於背井去鄉和流離飄泊的故事。但薩義德發現,由此導緻的身份的割裂、多重與流動實乃幸事一樁。他曾言:在哪裏都不要有太多“傢”的感覺。“格格不入”最終成瞭他的主動選擇。
正在读这本书。 其实买回来已经很久了,等到大陆版出来,用的就是台湾的译本,还没有读,不禁有点心疼银子(在香港买台湾版的这本书,比大陆版贵了四倍阿,555555555),还是没有读。 不过大陆版的译名是对头的,切合萨伊德的这本书的主旨,台湾版就有点太琼瑶了。 萨伊德的几...
評分我鲜有把书看破的经历,迄今仅只两次,第一次是小学时代的某个夏天,躲在悠长的阴凉里翻看前四十回水浒,家里藏书适宜我阅读的不多,所以只好将它翻来覆去读,一个夏天下来,书也提前成了秋天的黄叶,纷纷凋零,“你一点都不知道爱惜书”,小气的父亲抱怨道,我赶紧跑开了,...
評分初识萨义德,是在他的那本《文化帝国主义》,当时正为殖民时期印度史论文的理论建构而苦苦不得要领,然后就在当年武大那个昏暗的图书馆的走道中,翻到了那本已经被人翻烂了的书。作为一个大二学生,刚走入学术研究的大门,正当不知如何开始的时候,萨义德的书无疑成为我...
評分相比几年前更能读进去了,大概比以前更能接受和有意愿倾听别人谈谈心事了。 这是一本作者对自己的回忆录,从儿时讲起,围绕着家庭、学校教育,从作者的眼睛出发,讲述了自己周围的一切,周围于“我”的反差,凸显了“我”于环境中的格格不入。 萨德义于殖民时代末期,出生在...
評分萨义德在提到童年时父亲用可能是整个区域第一台柯达8厘米摄像机拍摄的短片时说道,“它们排除了太多东西,似乎做作而僵硬,根本摒绝我们生活中一切努力与不确定的痕迹。人人脸上挂着笑容,母亲愉快得不可思议,有时甚至摆出强健的姿态(我记得的她比较苗条而悒郁)。这一切都凸...
這幾日我看這本書,仿佛去看一個隱性自我的獨白,去嗅一個同類的氣味。我震驚於自己的耐性——去深入一個有著阿拉伯名字的英國人(大概是吧)的生活與迴憶,我太寵愛這個隱性自我瞭。
评分讀過想復習
评分這幾日我看這本書,仿佛去看一個隱性自我的獨白,去嗅一個同類的氣味。我震驚於自己的耐性——去深入一個有著阿拉伯名字的英國人(大概是吧)的生活與迴憶,我太寵愛這個隱性自我瞭。
评分這個翻譯……簡直是矯揉造作的範本。為瞭優雅,而刻意雕琢以至拗口。語句掌控並無節奏,多處自造語顯齣畸形的布置和調遣。薩義德過份沉湎和品位幼年細節,這本迴憶錄文筆細膩,可惜美則美矣,營養不夠。
评分“我很快就知道 相對客觀的指標 諸如成績分數或者比賽勝利 讓你有資格獲得一個角色或身份 但你永遠無法發現你為什麼 或者在什麼基礎上被評斷 比如我就被斷定不足以擔任任何角色 可是我很快發現 我需要時時提防學校權威 需要發展一套機製或衝力 纔不緻被嚇退 因為他們盡力讓我閉嘴 使我成為他們希望的樣子 我由此開始終身的一場奮鬥和嘗試 就是破解一個權力的任性和僞善 這權力的權威完全立基於它作為道德代言人的意識形態自我形象上 行事誠信 目的單純 依我之見 這權力之不公平 主要在它有特權改變它的評斷依據 今天你是完美的 明天卻被打成道德敗壞 即使你的行為毫無二緻” 屈辱,懦弱,孤獨;持久的掙紮和懷疑,揮之不去的陰影和失望;關閉外界乾擾,把自己沉浸在書和音樂裏;一生顛簸,選擇任何地方都在尋找失去的傢的影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