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大胆地跳出了传统的“流传学派”的代表学者特奥多尔·本菲的“印度本源论”的束缚,强调了“人类学派”的观点:各个民族之间的故事出现相似性并不全是影响使然,相同的心理发展水平、相似的境遇、相同的文化发展阶段等因素都有可能是产生相似性的根本原因。作者觉得人类学派的观点是正确的,人类的生命现象在今天看来并没有因为生存环境的巨大差异而呈现太大的区别,生理的相似和文化发展阶段的重合,使人的生命的神秘性被一再地打破,说到底,人类的生命由遗传因子所决定,本质上没有呈现巨大的差异。反映在精神文化方面,在无限丰富的意象世界中,仍然有内在的相似性保持着联系。而影响的承传不可能成为这种内有联系的唯一理由。作者能立足于这一基本点来研究中外文学中的艺术形象,她的研究思路开阔而不迂,灵动而不浮,在研究理论上,则是对“世界性因素”的一种探索和推进。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引言,第一章,第二章。
评分跨文化比较有风险,更何况是做民间故事这种“危险”的研究——放弃传播路径,就变成文献梳理;接受历史地理学分析,又可能走向同源论和单线进化论。其余的也没什么好说,反正陈思和已经为这本博士论文做过辩护了。
评分跨文化比较有风险,更何况是做民间故事这种“危险”的研究——放弃传播路径,就变成文献梳理;接受历史地理学分析,又可能走向同源论和单线进化论。其余的也没什么好说,反正陈思和已经为这本博士论文做过辩护了。
评分引言,第一章,第二章。
评分日本的材料更多一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