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在线电子书 图书标签: 陈寅恪 历史 隋唐史 陈寅恪集: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中国历史 隋唐 史学 国学
发表于2025-04-13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在线电子书 pdf 下载 txt下载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2025
前者以禮制為綱,概述選人,職官,軍制,賦稅諸個方面的源流,並且辨析史料史評。後者先概述文化與民族的問題,再集中分析士族黨爭與新舊士族升降的問題,以外族與中原勢力的此消彼長收束。補一句,廣記裏也有述及經義的文字。順便吐槽一句,別再叨叨主義了,多讀書增長見聞再說吧。
评分仅四五天时间,看完了《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后人口中的盛世自始至终贯穿着内忧外患,内部政权极其不稳定,政权更迭之际常有革命政变或矫诏篡权,归因于前期关陇门阀与寒门子弟之争、后期牛李党争及阉寺祸乱,外部有吐蕃、回纥、突厥、南诏、高丽等夷狄轮番侵扰。盛世至极也不过如此,其他历代有多惨?
评分还是值得多花些功夫来研读的。
评分前几天还和人谈到这本书 大抵中古史中的政治制度 乃儒家政治之大成及谢幕 非自信不已者难述而论之 且言留之其人
评分看了他的东西,就知道该如何读书
陈寅恪(1890-1969),江西修水人。早年留学日本及欧美,先后就读于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和美国哈佛大学。一九二五年受聘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回国任教。后任清华大学中文、历史系合聘教授,兼任中央研究院理事、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第一组主任及故宫博物院理事等,其后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一九三七年“芦沟桥事变”后带全家离北平南行,先后任教于西南联合大学、香港大学、广西大学和燕京大学。一九三九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通讯院士。一九四二年后为教育部聘任教授。一九四六年回清华大学任教。一九四八年南迁广州,任岭南大学教授,一九五二年后为中山大学教授。一九五五年后并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这本书以陈寅恪执教期间备课讲义及其它零散史学原稿结集出版,为海内首次付印。遵作者生前愿望,全书采用繁体字竖排,人名、地名、书名均不加符号注明,一般采用通行字,保留少数异体字。
这本书中纠正了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中王遵绝无功业之说。列举史实,证述遵在东晋初年,团结江东境内诸政治社会力量,共同抵御北方盛强胡族之侵略。当时中国之文化,因而得以保存,故其功实不可没。文中又分析南来北人之社会階層及居住地域,并论其与后来南朝史事之关系。篇末附载近年广州出土晋墓磗铭,亦可供治史者之参证。
久负盛名的著作,果然名不虚传。 必须要说的, 1)观点结论与众不同。隋唐制度,以前的人包括陈先生的同时代人,多数都认为是延续西魏北周而来的,陈先生的结论是与其说是西魏北周不如说是北魏北齐和南朝的梁陈。魏齐更多的继承了(曹)魏(西)晋的遗产,但是却不能继续发展,...
评分此书无论生前抑或身后,名不可不谓矜诚之至。其芜廊已成,后人若欲突破,亦必先窥牖而望,俟而以寻天倪。陈寅恪先生所创诸多如今已成范式,内容自不必说,其"牛李党争"以及中唐以降之人口等诸多问题对后学者来说是无法绕过去的。即便作者谦逊称之为":草率写成此书,命之曰稿者...
评分 评分所读版本为商务印书馆出版《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2011年12月第一版。 匆匆读了其中的《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部分。 全书分为三编,第一编论《统治阶级之氏族及其升降》、第二编论《政治革命及党派分野》、第三编论《外族盛衰之连环性及外患与内政之关系》。三...
评分“关陇集团”这一中古政治史概念出自陈寅恪先生《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自概念提出后,对国内外中国中古史研究影响颇大,甚至可以说正是有了“关中本位政策”、“关陇集团”等研究范式,才会使得中古史研究绕不开陈寅恪。随着国内中古史研究取得的一系列进展,学界对“关陇集团...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在线电子书 pdf 下载 txt下载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