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史(套裝共2冊)》內容簡介:二十世紀上半葉的中國傳統學術,呈現齣瞭與前此大不同的局麵。西學的漸次輸入,兼之晚清以來學術自新的籲求,相激相蕩,中國學術風氣遂為之一開。不僅內容體係較前宏闊,其立意思理亦更有卓遠處。我社“蓬萊閣”叢書的齣版雖已著眼於此且頗受讀者關注,但因叢書體例所限,一些學術含量較高的著作卻由於篇幅浩大而隻能割愛。為彌補此憾,我們精擇瞭一些具有開創性的、且至今仍有相當學術價值的巨著單獨齣版。
书的很大部分都是引文,自己的文字很少,但是自己的文字都是“见解,点到为止”,不象新的作风那样“洋洋洒洒地论述”,更不象最新的作风那样“东拉西扯地胡搞”,但也不是象最老的作风那样“述而不作”。
評分廣徵博引,功力之深,令人折服,無愧中央部聘教授之名,“學衡派”代表,樸學扎實。 嶽麓之書,與上海古籍相較之下,略有不足,但在上海三聯之上,且不說版本訛誤之處,民國大家之書,宜繁體豎排,算是一種對作者的尊重吧,就像陳寅恪生前對其書遺願一樣,校對也方便。...
評分此书优点,旁征博引,如同民国和台湾学者的一贯风格,大量的引用古书原文,字数甚或超过作者论述不少。如果古文不佳者很可能不知所云。资料甚多。 缺点,成书时间较早,作者本身又是国学大师,所以甚或缺少些以现代学术之方法角度及世界性之眼光来看待中国文化史。且自承宋明...
評分廣徵博引,功力之深,令人折服,無愧中央部聘教授之名,“學衡派”代表,樸學扎實。 嶽麓之書,與上海古籍相較之下,略有不足,但在上海三聯之上,且不說版本訛誤之處,民國大家之書,宜繁體豎排,算是一種對作者的尊重吧,就像陳寅恪生前對其書遺願一樣,校對也方便。...
評分《中国文化史》一书是柳诒徵阐述中国文化的代表作,可谓中国文化史的巅峰之作,迄今已有数十个版本,可见其受学界推崇之程度。漓江版以《学衡》原刊为底本,对其中征引均予以核校,还列举了现当代学术名家的评价,是了解和研究中国文化史的必读之书。
翻閱。半文半白,旁徵博引,水平不夠,暫且翻翻而已,有時間再細讀。
评分翻閱。半文半白,旁徵博引,水平不夠,暫且翻翻而已,有時間再細讀。
评分藍皮的,二中圖書館
评分曾以為自己不可能讀完這麼厚的通史類書,卻想不到最近大為柳先生吸引,便決定啃完此書。上古部分最有意思,雖未必閤乎史,卻對貫通經子群籍大有裨益。中間部分略平闆,但也可知大學者的通史素養和知識來源。清代以降,尤其是近代部分,則是作者的“當代史觀”,並可從中窺見作者的西學素養和世界視野。
评分幾乎談到文化史,甭管讀沒讀過的,大概都會提到這本書,一些老師也會“例行公事”般的推薦給學生閱讀。問題是,柳是個有“三代癖”的人,前二十章幾乎是一篇“三代考”,考得對不對還是另外一迴事,但作為教材的文化史這麼寫,簡直就是在考驗學生的耐心瞭。這書當初為人所認可,是因為它對材料剪裁有法,安排得當,可以讓人按圖索驥去拓展閱讀,頗類似於建國後編的那些“參考資料”。鬍適、顧頡剛認可它,正是著眼於此。錢穆把它引為己類,也是因為它和國史大綱一樣用瞭“綱目體”,正可補充自己著作缺失的部分。這樣的書給人推薦,一定要把性質說清楚,初學的人讀瞭100多頁,還是在“三代資料匯編”裏轉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隻覺得自己水平不夠,廢書長嘆。現今那麼多文化史的書齣版,可代替它的簡直太多。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